深夜扭開收音機,叱咤903的電波穿透寂靜。耳機裡流淌的不只是旋律,是港島潮濕的風,是紅館閃爍的燈海,更是某年某月某個蹲在便利商店門口偷聽廣播的自己。這些年總有幾首歌,像老友記的暗號般刻在骨頭上,一聽見前奏就自動對上頻道。
記得陳奕迅《陀飛輪》嗎?黃偉文把中年焦慮寫成鐘錶齒輪的詩,那年聽還覺得奢侈,如今重播才懂歌裡那句「用我尚有換我沒有」的苦澀。每當鋼琴前奏叮咚響起,總要按下重播鍵三次——第一次聽旋律,第二次嚼歌詞,第三次閉眼任回憶倒帶。時間這賊啊,偷走膠原蛋白卻在耳蝸埋下時光膠囊。
楊千嬅的《少女的祈禱》又是另種況味。地鐵車廂搖晃著少女心事,林夕把暗戀寫成宗教儀式,那句「唯求與他車廂中可抵達未來」簡直是都市愛情的縮影。奇妙的是廿年後聽,竟在輕快旋律裡嚐出苦澀後調,像咬破包著黑巧克力的糖衣。
最近常循環容祖兒《心之科學》。Joey把情傷唱成病理分析報告,電子節拍像心電圖跳動。最殺人是那句「痊癒哪靠發夢」,比任何雞湯文都狠。有晚開車聽到這首,等紅燈時突然淚流滿面,後座女兒嚇得遞來紙巾,想必不懂媽媽為何被舞曲惹哭。
不得不提張敬軒《俏郎君》。他總能把情歌做成微型史詩,弦樂推進如潮汐漲退。某次演唱會現場,唱到「恨大概這樣毒」時突然停頓三秒,那靜默比嘶吼更有重量。回家翻出CD內頁才發現,歌詞紙邊緣印著淡淡血漬狀墨痕,設計師真是魔鬼。
鄭秀文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像顆溫柔炸彈。去年在維多利亞港邊聽到這首,身旁白髮阿伯跟著哼「跌下來再上去」,走音得理直氣壯。轉身時瞥見他牽緊老伴的手,兩人牛仔褲膝蓋處都磨得發白。原來成長從來不是獨角戲,那些刮痕與補丁,早被寫進城市聲軌。
叱咤903的歌單像港式茶餐廳餐牌,看似雜亂卻暗藏密碼。英文嘻哈接廣東慢板,獨立樂團後是千禧金曲,DJ們總能調配出奇妙的化學反應。某次聽到古巨基《時代》接Radiohead的《Creep》,詭異地和諧——都在唱格格不入的痛,只是用不同語言。
這些年收藏的903節目錄音帶,有些磁粉已剝落。但每當《囍帖街》前奏的鋼琴聲透過劣質喇叭傳出,1998年淘大花園那間劏房的霉味便漫進鼻腔。原來聲音才是最頑強的時間膠囊,封存著某個咬菠蘿包趕校車的清晨,某次失戀後衝進雨中的午夜,某個在卡拉OK房吼破音卻被摯友擁抱的瞬間。
聽到《陀飛輪》眼眶就發熱,歌詞簡直是中年男子生存報告
903上個月播《少女的祈禱》接《心之科學》,新舊對照超有心思
求問文中血漬CD內頁是哪版?我的精裝版怎麼沒有
在英國留學時靠叱咤直播續命,聽到Sammi歌聲就像聞到茶餐廳奶茶香
現在年輕人還聽903嗎?擔心有天這些歌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