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開車經過吐露港,天色剛暗下來,海風吹得路邊樹影搖曳,車流像條不停歇的河流。那時我正趕著回家,突然瞥見前方幾輛車緊急煞停,警笛聲劃破寧靜——又是一起交通意外。吐露港這條路,連接新界東北和市區,平日車水馬龍,但彎道多、視野受限,加上天氣變化快,一個不留神就容易出事。作為常在這條路上奔波的人,我學會了敬畏這份風險。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在這類繁忙路段保護自己,避免成為統計數字的一員。
安全防範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習慣。開車前,我總會花五分鐘檢查胎壓和煞車系統,尤其雨季來臨時,路面濕滑得讓人提心吊膽。吐露港的彎道設計雖美,卻暗藏危機;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超速,成了我的鐵律。行人同樣不能掉以輕心——記得有次傍晚散步,差點被一輛轉彎太急的貨車擦撞,從此我養成習慣:過馬路時絕不看手機,寧可多等幾秒,確認司機有看到我。這些小動作聽起來瑣碎,卻能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環境因素也得留心,香港夏天颱風多,強風常把雜物吹到路上;出發前查看天氣預報,調整行程,比事後後悔強得多。
萬一意外真的發生,冷靜應對能減少傷害。事故現場往往混亂,我親身經歷過一次小擦撞,當時心跳如雷,但立刻深呼吸,提醒自己別慌。首要步驟是確保安全:如果車輛還能動,儘快移到路邊,打開警示燈。接著檢查傷勢,別急著移動傷者,除非有立即危險;撥打999求救時,清楚說出位置,像吐露港的具體路段編號,救援才能快速抵達。事後處理也重要,拍照記錄現場、蒐集目擊者聯絡方式,這些證據對保險理賠或法律程序很關鍵。別忘了心理層面——意外後常伴隨焦慮,找朋友聊聊或尋求專業輔導,幫助自己走出陰影。
歸根結柢,交通安全的責任在每個人肩上。吐露港的意外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城市規劃的挑戰和駕駛文化的缺失。政府該加強執法,但我們更該從自身做起:定期參加安全講座,更新知識;開車時放下手機,專注當下。記住,每一次安全抵達,都是對生命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