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在沙田馬場見到呂健威騎馬的樣子,那時他還只是個青澀少年,眼神裡卻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誰能想到,這個從香港基層家庭走出來的小伙子,竟會在賽馬界掀起一陣風暴?呂健威的職業生涯,不只是數字堆疊的勝利紀錄,更像一部活生生的奮鬥史。他從學徒騎師起步,每天凌晨四點就摸黑到馬房練習,那雙手磨出厚繭,卻從沒抱怨過半句。那些日子,他學會的不只是駕馭馬匹的技巧,而是如何在風雨中站穩腳步。賽馬這行當,說白了就是場殘酷的遊戲,贏了掌聲如雷,輸了就得面對無數質疑。呂健威卻總能在低谷中爬起,用一次次衝線證明自己的價值。
說到他的成就,不得不提二〇一五年香港打吡大賽那場經典戰役。當時他騎著「明月千里」,在最後直路被對手緊逼,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大勢已去。但呂健威像個老練的指揮官,輕拉韁繩,調整節奏,硬是從縫隙中殺出重圍奪冠。那一刻,全場沸騰了,連對手都忍不住鼓掌。這不是僥倖,而是十多年磨練出的直覺。他累積了超過八百場頭馬勝利,三度摘下香港冠軍騎師寶座,還把香港賽馬帶上國際舞台——像在日本盃或杜拜世界盃這樣的頂級賽事,他總能讓全球觀眾驚艷。但這些榮耀背後,是無數次摔馬受傷的痛楚。二〇一八年那次嚴重墜馬,肋骨斷了三根,醫生說可能再也騎不了馬。呂健威卻咬著牙復健,不到半年就重返賽場,他說:「馬背是我的第二個家,離開它,我什麼都不是。」這種韌性,讓他不只是個騎師,更成了年輕一代的燈塔。
呂健威的貢獻遠不止於個人戰績。他深知賽馬在香港的獨特地位——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文化與經濟的紐帶。退休後,他轉型當起教練,親手培養新血,像去年崛起的學徒陳嘉熙,就是在他的指導下拿下首勝。他更推動「騎師安全計劃」,引進先進護具,降低事故率三成以上;還發起慈善馬術班,讓基層孩子有機會接觸馬匹,打破「賽馬是富人遊戲」的刻板印象。有一次採訪他,他淡淡地說:「贏比賽很爽,但看著年輕人成長,才是真正的滿足。」這種格局,讓他在業界贏得「馬壇導師」的尊稱。未來,他計劃開辦騎術學校,把香港經驗輸出到東南亞,讓更多人愛上這項古老藝術。
回頭看呂健威這一路,從赤腳少年到國際巨星,他教會我們一件事:卓越不是天賦,是選擇。每一次晨訓的汗水,每一場敗北後的反思,都在雕刻他的傳奇。他的故事還在繼續,而香港賽馬因為他,變得更有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