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剛停,空氣裡還浮著泥土的濕氣,我站在基道小學褪色的紅磚牆外,看著幾個孩子踮腳尖撿木棉樹掉落的果莢。這畫面突然勾出二十多年前的記憶——那時我蹲在同棵樹下,書包裡藏著裝蟋蟀的紙盒,被訓導主任逮個正著。如今以家長身份重回舊地,才發現選擇這所學校,從來不只是填張報名表那麼簡單。
基道的招生季總在蟬鳴最響的五月拉開序幕。校方網站會準時上傳淡藍色底的電子簡章,但真正關鍵的細節,往往藏在需要親手觸摸的紙本裡。去年鄰居陳太錯過了夾在通知單背面的「親子共讀體驗日」回條,等發現時名額早滿了。她嘆氣說:「以為網路時代都電子化了,哪知道有些傳統,比校門口那棵老榕樹還頑固。」
走進行政大樓,左側布告欄貼著用毛筆寫的「新生面談須知」。多數家長盯著「中英數基礎能力」那行焦慮,卻忽略底下小字:「請孩子攜帶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並說明原因。」教務主任私下透露,他們真正想看的不是孩子識多少字,而是眼睛發亮的瞬間。去年有個男孩抱著破爛的昆蟲圖鑑,結結巴巴說不清瓢蟲有幾顆星,但當主任翻到鍬形蟲頁面時,他突然流暢背出三種台灣特有種的棲息地——那本被翻爛的書比任何獎狀更有說服力。
學費單乍看平實,但隱形開銷藏在不起眼處。基道特有的「夜間自然觀察課」需要自備頭燈,美術課指定某種德國水彩塊,連體育服都有冬夏兩種厚度。家長會長苦笑著亮出收據:「光是小一新生裝備就花八千多,但看著孩子蹲在生態池邊記錄青蛙產卵,又覺得這錢撕下來都有青草味。」
最讓新生家長失眠的,莫過於傳說中的「家庭日」。不是尋常的親子運動會,而是週六清晨七點集合,全家跟著校長爬後山。林老師數著石階告訴我:「曾有位上市公司老闆穿名牌休閒鞋來,走到半途鞋底脫膠,最後光腳完成全程。他後來在分享會說:『比董事會報告緊張百倍,但孩子牽著我手的溫度,現在還留在掌心。』」
放學鐘響時,我又見當年抓過我的訓導主任。她白髮多了,仍用那雙鷹眼掃視操場。突然有個小身影衝向花圃,她立刻吹哨:「三年級的!蟋蟀在落葉堆不在水泥地!」那孩子嚇得跳起來,懷裡滾出裝甲蟲的透明盒。主任走近撿起蟲盒,竟從口袋掏出半片蘋果:「餵太飽會懶得打架喔。」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被沒收的蟋蟀盒裡,其實也悄悄塞著新鮮菜葉。
當你決定把心頭肉交給這所老學校,與其焦慮面談技巧或學費分攤,不如先問自己:準備好週六清晨五點起床爬山了嗎?能忍受孩子書包藏著沾泥的標本盒嗎?如果想到這些畫面會微笑,基道的鐘聲或許真能陪你們走過漫長的成長雨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