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埔墟街市熱鬧的早點香氣,拐個彎,視野豁然開朗。大埔運動場像個老朋友,靜靜躺在社區的心臟地帶。記得上個月為了避開午後雷雨,躲進主場看台,意外撞見一群阿伯在風雨棚下打太極,雨絲斜斜地飄,他們動作沉穩得像老樹紮根,那一刻忽然明白,運動場之於大埔人,遠不止是跑步流汗的地方。
主田徑場的紅色跑道保養得宜,清晨五點半就有人影晃動。我習慣從靠近廣福邨的閘口進去,沿外圈慢跑時,總會留意到內圈第二、三道交接處有塊細微的補丁,踩上去觸感略不同——這是長跑社團阿強告訴我的「秘密起跑點」。旁邊的天然草足球場,週六下午總被幾支街坊球隊「霸佔」,綠茵上翻滾追逐的身影,伴著客家話的吆喝聲,空氣裡都是草屑和汗水的味道。
最驚喜是那座半露天暖水泳池。去年冬天寒流來襲,跳進28度的池水裡,蒸氣氤氳中看玻璃頂棚凝結的水珠滴落,冷熱交織的痛快難以言喻。泳池開放分時段,晨泳時段(6:30-8:30)水質最清,游起來像滑進綢緞裡。不過要留意每月第二個週三全日清池,白跑一趟就掃興了。
別錯過角落的羽毛球館。六塊楓木地板場地,燈光從側面打下來,殺球時影子在牆上拉得老長,有種競技場的儀式感。我曾在非繁忙時段(平日早上)用35港幣包場一小時,性價比高得偷笑。記得自備球鞋,現場租借的膠底鞋,跑起來像踩著兩塊年糕。
器材室是寶藏地。押證件借個籃球,塑膠味混著鐵器涼涼的觸感,瞬間回到學生時代。有次借跳繩,管理員阿姐笑著遞來一條磨損嚴重的:「這條甩起來有風聲,練拳的阿權專用它。」果然,甩動時「咻咻」聲像鞭子破空,莫名帶勁。旁邊的戶外健身徑,傍晚常有健碩大叔單手拉吊環,肌肉線條在夕陽下鍍了層金邊。
交通實在便利。東鐵線大埔墟站A3出口,沿著人行天橋走十分鐘,橋上就能望見運動場的弧形頂棚。開車族可停新達廣場,消費滿50元換兩小時泊車,逛完街正好運動。最妙是踩單車來,場館外圍有上百個單車泊位,週末常見一家大小戴著頭盔鎖車,背包插著羽毛球拍晃悠悠進場。
淋浴間水壓很足,但水溫偶爾調皮。記得某次沖涼,熱水突然轉涼激得跳腳,隔壁間傳來笑聲:「後生仔,左邊龍頭要轉到底再回半圈!」原來是暗藏玄機。吹風機投幣式,建議帶兩個五元硬幣,長髮人士一枚不夠吹乾。
這裡沒有奧運規格的炫目設施,卻處處是生活的毛邊與溫度。晨跑時擦肩而過的眼熟面孔,泳池畔分享薑茶的阿婆,甚至器材室那條「有風聲」的跳繩,都在提醒:運動的本質,終究是人與人之間的暖意流動。下次來,不妨坐在看台最高層,看跑道上的圓圈如何串起這座衛星城市的晨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