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推開好旺洋樓陽台的落地窗,基隆河面浮著一層薄霧,微涼空氣帶著水氣。樓下公園傳來規律的拍球聲,早起運動的鄰居阿伯已經在練太極。我啜著咖啡,看陽光刺破雲層,灑在對岸內科玻璃帷幕大樓上的金邊。這種日常,像被熨斗燙過的襯衫,平整妥貼得讓人安心。
當初決定落腳這裡,是被巷口那家四十年的粿條店勾了魂。老闆娘總記得我愛加一勺自製辣椒醬。從好旺步行五分鐘,傳統市場的活跳海鮮、水靈青菜,收攤前總能撿到阿婆笑瞇瞇的「人情價」。轉個彎,全聯和頂好像忠實衛兵守著生活補給線。這種新舊交織的便利,不是冷冰冰的百貨商場能複製的。
建築本身有種老派紳士的講究。米白崗石外牆經得起颱風季考驗,中庭那棵移植時比三樓還高的老樟樹,夏天總引來整排白頭翁開會。最打動我的是梯間細節:每層轉角鋪著防滑的抿石子,電梯按鈕旁裝了紫外線消毒燈。管委會陳大姐有本泛黃的維修紀錄,誰家冷氣排水管滲水、哪部電梯齒輪該上油,她比自家冰箱存貨還清楚。
上個月頂樓空中花園的烤肉趴,住十二樓的科技新貴扛來整套音響,七樓退休教授翻出珍藏單一麥芽威士忌。當工程師小林烤焦第三串肉時,開熱炒店的五樓住戶直接奪過夾子示範「專業甩火」。這種默契不是建商樣品屋能擺拍的。中秋節管委會辦抽獎,頭獎竟是社區水電張師傅提供的「全年免工資維修卡」,眾人哄笑著說這比汽車還實用。
投資價值藏在魔鬼細節裡。對面星宇幼兒園每年三月總上演「學區搶位戰」,我家陽台見證過多少家長徹夜排隊的折疊椅長龍。去年樓下王醫師換屋,委託房仲時才發現,同棟廿三坪戶型五年漲了四成,租給內科工程師的租金報酬率穩站5%。更別提捷運環狀線那個施工中的圍籬,像支隱形的增值溫度計,每天用鑽地聲提醒著未來性。
某夜加班回來,管理員阿財叔神秘兮兮遞來保溫盒:「你媽下午送來的菜脯雞,幫你冰著。」我愣住——老家在屏東啊!原來是九樓獨居的陳奶奶,聽說我感冒特地燉的。捧著熱湯上樓時,電梯鏡面映出自己發紅的眼眶。鋼筋水泥叢林裡,這種帶著溫度的人情增值,才是真正無可替代的稀缺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