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搬進大學宿舍那晚,室友阿傑掏出一張藍色信用卡請大家喝珍奶。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薄薄一張塑膠卡片,能讓學生生活產生這麼大差異。四年過去,我換過三張學生卡,踩過雷也嚐過甜頭,這篇不是冷冰冰的比較表,而是過來人的肺腑之言。
選學生卡像選課,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有人衝著現金回饋能省則省,有人想累積飛行哩程做畢業旅行夢,還有人只求建立信用紀錄。我見過最慘的案例是隔壁系同學,被華麗的開卡禮吸引,刷爆後才發現循環利率高達18%,打工錢全餵給銀行。記住,所有優惠都標價,重點是看清隱藏成本。
如果你精打細算過日子,我會按著計算機推薦你「現金回饋型」。像台新銀行@GOGO卡綁定行動支付,超商手搖飲通通3.5%無腦回饋,月底帳單直接折抵像撿到錢。但要注意門檻——每月得登入APP點擊優惠,懶人可能反被聰明設計坑。
夢想用點數換機票的,國泰亞洲萬里通聯名卡值得研究。餐廳外送平台10元累積1哩,配合學生專案免年費,認真點大三就能存到香港來回票。不過哩程規則像微積分課,貶值改表是常態,建議當額外紅利而非主要目標。
最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基礎入門卡」。像玉山銀行Pi卡沒有華麗回饋,但APP能設定每月消費上限,自動鎖卡防失控。對首次持卡人,這種防止你摔進信用懸崖的設計,比任何優惠都珍貴。我親眼看過有人因遲繳兩天,信用評分暴跌影響後來的房貸利率。
挑卡時別被銀行文宣牽著走。親自打客服問三件事:循環利率是否超過15%?遲繳違約金怎麼算?畢業後轉卡是否免重審?這些藏在契約第12頁的條款,比首刷禮更能預見未來是蜜糖還是苦藥。
最後提醒,再好的卡都只是工具。我至今保留著人生第一張學生卡,額度永遠鎖在三萬,它提醒我當年為了買單眼分期半年的拮据。信用像青春,揮霍時很爽,修復時很痛。當你握著那張閃亮新卡時,記得真正的財富自由不是能刷多少,而是隨時敢對帳單冷笑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