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進茶餐廳,聽見隔桌兩位阿叔熱烈討論:「供完份儲蓄保單,係時候諗年金啦!但成街保險公司都話自己回報高,邊間先信得過?」鄰座陳太插話:「我女幫我買咗份可扣稅年金,話係政府認證喎。」話題一起,整桌人忽然都成專家,其實年金選擇邊有咁簡單。
十年前幫阿媽處理退休規劃時,我也以為年金就是穩賺的養老工具。直至親見她那份「保證派發終身」的年金,在通脹蠶食下購買力十年縮水三成,才驚覺所謂高收益背後藏著魔鬼細節。後來考取理財策劃師牌照鑽研條款,更發現同是「年金」二字,結構差異足以讓退休生活天壤之別。
香港年金市場近年花樣百出,除政府帶頭推出的公共年金,各大險企更推出結合基金投資的浮息產品。有回報率號稱5%的,細看才知前十年鎖死本金;有保證期僅二十年的,長命百歲反成詛咒。最弔詭是某款「靈活提取年金」,宣傳單張用特大字標註年化6%,角落卻有行螞蟻註解:「演示收益基於恆指年均升8%假設」——過去五年恆指實際年均波動是負數。
真正值得留意的反是低調的「延期年金」。這類產品通常要求55歲前開始供款,透過時間複利滾存。我曾用精算模型跑過數據:40歲開始月供$5,000,選用分紅保單型年金,到65歲轉化為月領收入。保守估算(按近年分紅實現率中位數),每月實收可比同期通脹掛鈎債券多$2,300。關鍵在保險公司必須公開過往十年分紅履行率,這數字比華麗的收益預測更可信。
去年幫客戶張生處理保單時見識到「可扣稅年金」的精妙。他作為高薪族,透過投保合資格年金年慳$6,000稅款。但魔鬼在細節:同樣標榜稅務優惠,A公司產品保證期僅至85歲,B公司卻承諾「保證+非保證」派發直至身故。我們用生命表推算,張生家族有長壽基因,最終選了保證成分較低的C計劃——因其現金流設計在90歲後派發金額反升23%,正好抵禦長壽風險。
最近精算師朋友私下分享觀察:2023年新批核年金產品中,有七成採用「分紅儲備平滑機制」。這技術能在市差時用儲備金補貼收益,避免派息大起大落。但消費者要警惕「平滑」變「填坑」——某外資公司去年分紅實現率僅68%,遠低於宣傳時的演示中檔。後來翻查年報,發現其房地產信託投資佔比過重,這類資產流動性差,市況逆轉時根本難以套現派息。
挑年金某程度像揀紅酒。只看酒標上的產年份容易踩雷,得觀察葡萄品種(資產配置)、酒莊歷史(公司償付能力)、甚至木桶來源(再保險安排)。與其追逐最高數字,不如找與自己生命節奏匹配的產品。單身人士可選較進取的投資相連年金,三代同堂者反而該重視保證成分。記住那條簡單法則:當理財顧問用原子筆尖點著計劃書某行小字解釋風險時,你才真正開始理解這份年金。
我見政府年金話保證終身派發,但而家先62歲,要等到65歲先開始拎,通脹會唔會食晒啲購買力?
可扣稅年金慳到稅係吸引,但如果中途移民退保,係咪會蝕晒手續費?
文中提到分紅實現率要去邊度查?保險公司官網搵極都係得最新一年數字
如果本身有長期病患,預期壽命較短,係咪買保證期短嘅年金著數啲?
睇完先知原來年金都有分紅保單同非分紅,請問點樣初步分辨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