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角落那桶濕答答的果皮菜渣,總在悶熱午後飄出酸餿味。上個月颱風天連倒三天垃圾,塑膠袋滲出深色汁液在電梯裡拖出黏痕,鄰居欲言又止的眼神讓我徹底覺悟——該是時候請台廚餘終結者進駐了。
跑了三間家電行實測,發現新型廚餘機根本是微型生化工廠。我最後抱回這台日本製的白色方盒,機體只比電鍋大些,底輪設計讓主婦單手就能拖到水槽邊。最驚豔的是它的三重分解技術:先將蝦殼雞骨絞成碎末,再混入特製木屑吸濕除臭,最後用攝氏80度慢烘八小時。週末清出上週堆的兩公斤西瓜皮,打開蓋子那刻像拆盲盒,撲鼻而來竟是淡淡草木香,轉化出的棕褐色碎粒抓在手裡乾爽鬆軟,陽台盆栽搶著當養分。
朋友家用美國旋風式攪拌款就沒這麼省心。雖然號稱四小時速效處理,但運轉聲像小型割草機,有次深夜打果汁殘渣竟觸動社區警報。韓國某品牌主打益生菌分解,可惜要天天添加專用菌粉,像養寵物般費神。回頭看我這台鈦合金刀片,連夏威夷豆的硬殼都能嚼碎,上回失手掉進湯匙也照樣輾成銀屑。
選購時建議盯緊三個魔鬼細節:耗電量別超過每日1度電,內桶最好配不鏽鋼塗層防沾黏,自動斷電防呆裝置更是必備。有回烘到一半跳電,重啟時機器竟記得剩餘工時,這種貼心設計讓手忙腳亂的煮婦感動到想親吻面板。
現在我家流理檯下常駐著這座食物墳場,咖啡渣混著魚腸靜靜轉世輪迴。每當倒出那捧溫暖的褐色土壤,總想起小時候外婆把菜葉埋進菜畦的身影。科技終究讓我們在水泥森林裡,重新學會與大地和解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