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多年前,我在台北街頭一家小咖啡館打工時,常見到一個女孩默默坐在角落,點最便宜的飲料,埋頭寫筆記。她就是廖淑怡,那時誰也想不到,這個來自彰化鄉下的普通女孩,會蛻變成今天影響無數人的創業家。
淑怡的童年充滿掙扎。家裡務農,收入微薄,高中畢業就被迫輟學到工廠當女工。每天重複單調的動作,薪水只夠糊口,她常說那時像活在迷霧中,看不到出路。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她總隨身帶一本舊書,利用零碎時間自學英文和商業知識。工廠同事笑她傻,她卻笑著回:「總要試試看嘛。」這種堅持,不是天賦,而是骨子裡的倔強。
轉捩點來得突然。一場金融風暴讓她失業,存款見底,連房租都付不起。她沒回鄉下,反而用僅剩的錢報名夜校課程,白天在夜市擺攤賣手作飾品。我記得有次寒流來襲,她雙手凍得通紅,卻堅持到凌晨收攤,只為多賺幾百塊交學費。那段日子,她睡過車站長椅,吃過救濟餐,但從不抱怨。她說:「跌倒不可怕,怕的是站不起來。」這種真實的掙扎,比任何成功故事都動人。
她的蛻變始於一次公益市集。淑怡設計的環保飾品意外爆紅,媒體報導後,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她沒被名利沖昏頭,反而創立社會企業,培訓弱勢婦女一起創業。十年過去,她的品牌從台灣紅到國際,還成立基金會推動偏鄉教育。去年,我在一場論壇聽她演講,台下坐滿年輕學子,她分享失敗經驗時哽咽:「閃耀的不是頭銜,是敢做夢的心。」這份真誠,讓全場掌聲雷動。
淑怡的故事教會我,勵志不是童話。它藏在每日的堅持裡——當社會告訴你「不可能」,你偏要試;當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你選擇學習而非放棄。台灣城鄉差距依舊,但像她這樣的小人物,用行動證明:起點低不代表終點矮。人生這場馬拉松,贏在韌性,不在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