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走上德士古道,空氣裡有種特別的味道。泥土混著苔蘚的濕氣,隱約還摻著一絲鐵鏽的氣息。腳下踩著的不是普通山路,是埋藏在地底近一世紀的鋼鐵血管——一段二戰時期英軍緊急鋪設的輸油管道。這條從青衣醉酒灣蜿蜒至新界腹地的「油管徑」,如今成了貫穿香港山海的城市記憶切片。褪去戰時硝煙,它成了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
汀九段入口最是動人。粗大的鑄鐵管身從山坡探出頭來,像條蟄伏的巨龍脊椎,覆滿墨綠藤蔓與褐斑鏽跡。伸手觸碰冰涼管壁,指腹傳來凹凸的鉚釘觸感。1941年那個絕望的冬天,數千工人日夜趕工,將這些每節重達半噸的鋼管扛上山脊,試圖為啟德機場輸送最後的燃料。當時誰能想到,八十多年後,這條未能阻擋日軍鐵蹄的「生命線」,竟成了都市人喘息的路徑?戰爭的荒謬與時間的溫柔,在此刻並存。
沿著荃景圍天橋往山上走,景觀開始劇烈流動。左側是貨櫃碼頭機械巨臂的鋼鐵叢林,右側是城門水塘的翡翠鏡面。轉過老圍村後的陡坡,油管突然消失在地底,步道變作林蔭隧道。龍眼樹枝椏間垂落青澀果實,松鼠在頭頂枝幹倏忽跳躍。行至山腰開闊處,荃灣灰白樓群與藍巴勒海峽的粼光猝不及防撞進眼底。油管在此處重現蹤影,幾段裸露管身被塗鴉覆蓋,鮮豔的噴漆與斑駁鐵鏽形成奇異共生。
最驚喜的發現藏在油柑頭村附近。某段管身接口處,竟還留著鑄刻的「1941」字樣,數字邊緣已被歲月磨得圓潤。蹲下身細看,發現鉚釘孔裡塞著幾枚硬幣——不知是誰的許願儀式。歷史的沉重與當下的輕盈在此交疊。繼續前行至深井段,夕陽正把屯門公路染成金帶,遠處青馬大橋的鋼索拉出優美弧線。油管在此徹底遁入地底,步道接上引水道,潺潺水聲伴著歸鳥啼鳴,戰爭遺跡終究回歸寧靜。
走下深井出口已是暮色四合。坐在路邊舊式冰室裡啜著凍檸茶,窗外油管步道入口的指示牌亮起柔光。突然領悟這條古道的魔幻:它既是戰爭動脈的殘骸,又是串聯山海的絲線;既是殖民時代的傷疤,也是當代港人的後花園。當我們踩過那些鏽蝕的鋼鐵脊樑,其實正踏著香港跌宕的百年脈搏。每一處鉚釘脫落的孔洞,都在無聲講述毀滅與重生。
油管當年真係輸到油去機場?日軍轟炸時有無炸中過呢段管?睇資料話工程根本未完成
汀九入口段樓梯太斜,推嬰兒車好辛苦,有無其他平緩入口推薦?
上次在深井段見到管身有彈孔痕跡,唔知係咪戰時留低。呢條路行完會莫名沉重,但望到青馬大橋又覺得有種希望
好奇點解叫「德士古」?查先知係當年負責的石油公司Texaco音譯,香港啲地名真係活歷史書
推介搭配荃灣南豐紗廠一齊玩,由戰時遺跡行到工業遺產,一日睇盡兩種香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