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像暴雨打在擋風玻璃,模糊又急促。手指懸在熱鍵上方,腎上腺素飆升的瞬間,腦海裡只剩K線的呼吸節奏——這是我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搏殺第七年,某個深夜的縮影。快期交易,從來不是優雅的智力遊戲,而是叢林裡帶著血腥味的生存戰。
很多人誤解「快」等於無腦衝鋒。真正的快期,是將繁複決策壓縮到本能反應的「肌肉記憶」。我的交易台貼著一張泛黃便箋,寫著血淋淋的教訓:「進場理由消失的瞬間,就是退場的時刻,猶豫的成本是保證金的骨頭。」這不是雞湯,是爆倉三次換來的鐵律。期貨的槓桿像把雙面刃,當你盯著利潤流口水時,別忘了刀刃正抵著你的咽喉。
盤前準備比盤中廝殺更重要。我的晨間儀式從不打開交易軟體開始:先掃描全球三大市場收盤價(美股、歐股、亞股),用螢光筆在經濟日報圈出可能引發波動的事件——央行官員的含糊發言、某港口罷工傳聞、甚至異常氣象預報。接著打開自製的「波動率溫度計」,比對VIX恐慌指數與標的商品的歷史乖離。這些碎片拼湊出的不是答案,而是「風險地圖」:哪裡埋著地雷,哪裡可能有黃金。
開盤鐘響後的戰術,我歸納成三把刀:
第一刀「閃電進出」專切盤整市。當台指期陷在20點內鬼打牆,我會設定±5點的觸價單。例如在17,300掛雙向單:突破17,305買進,跌破17,295放空。關鍵在「見血就收」,賺8-10點像獵豹叼走羚羊腿肉立即撤離,絕不戀戰。
第二刀「趨勢絞殺」用在突破行情。去年聯準會暴力升息那週,我盯著十年期美債期貨。當殖利率衝破4%關口時,立刻用OCO訂單(二擇一委託)布局:突破前高加碼多單,跌破突破點反手空。這種刀要夠狠,部位比平時放大50%,但停損點也同步縮緊,就像踩著鋼索放火燒敵營。
第三刀「逆勢鉤爪」最凶險,專抓恐慌過度。記得2020年3月原油期貨跌到負值那天,市場徹底瘋了。當台指期因恐慌踩踏超跌500點,我逆著人性買進價外兩檔的周選買權。這不是賭博,是算準波動率飆升讓選擇權時間價值暴衝。就像在懸崖邊撿帶血的鑽石,手慢半秒就被捲下去。
技術指標?我的圖表只有裸K與成交量剖面圖。過多指標如同後照鏡裝滿華麗貼紙,反而看不清前方道路。真正的秘技在「讀懂數字背後的群眾心理」:當早盤爆量卻攻不破前高,散戶還在追多時,就是準備反手空的訊號。某次在日經期貨上,看見關鍵價位掛著3000口買單卻遲遲吃不掉,立刻市價空單伺候——五分鐘後那堵牆崩塌,瀑布般的賣單證實是主力誘多陷阱。
紀律是快期交易者的脊梁骨。我的風控規則刻在骨髓裡:單筆虧損絕不超過本金2%,當日虧損達5%直接拔網路線。曾因拗單賠掉半年利潤,現在螢幕旁放著計時器,進場就設90秒倒數。時間到未獲利,就算只差1點也砍倉。這不是冷血,是明白市場有種慢性毒藥叫「再等等看」。
收盤後復盤比交易時間更漫長。除了檢討每筆單的進出點位,更重要是「情境覆盤」:如果當時油價暴漲會怎樣?如果美元突然轉弱如何應對?我用EXCEL建立自己的「黑天鵝沙盤」,每年強制演練三次極端行情。去年矽谷銀行倒閉那夜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演練過區域銀行流動性危機劇本。
凌晨三點,紐約原油收盤的鐘聲在耳機裡迴盪。關掉螢幕前瞥見損益表上的數字,想起十年前初入行那個爆倉痛哭的早晨。快期交易像在刀尖跳華爾滋,所謂秘訣不過是用傷痕換來的反射神經。當你聞到市場散發恐懼的甜腥味,聽見貪婪的粗重喘息——那才是最好的進場訊號。
()
看完背脊發涼想請教當沖時怎麼判斷真假突破?昨天追多台指被雙巴三次
逆勢鉤爪那段超有共鳴!但去年試著撈底港股期貨,槓桿開五倍直接畢業,怎麼抓恐慌過度的轉折點?
紀律那段戳中痛點!明明設好停損,手指卻像被膠水黏住,大大如何克服人性弱點?
求黑天鵝沙盤的具體做法!最近中東局勢詭譎,夜盤常被跳空襲擊
文中提到波動率溫度計是自己寫的指標嗎?可否分享參數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