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手頭剛拿到一筆閒錢,該怎麼投資才不會白白浪費。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自己第一次接觸恆生市場的經歷。那時剛從大學畢業,存了點積蓄,一股腦兒全投進港股,結果碰上金融風暴,資產縮水近半。痛定思痛,我才明白新資金不是賭注,而是需要策略的種子。今天,就來聊聊恆生新資金投資的核心哲學——它不是追求暴利,而是穩健成長的藝術。
所謂新資金,往往指閒置現金或意外之財,比如年終獎金、遺產或賣房收益。很多人急著all in,以為能搭上恆生指數的快車,卻忽略風險。記得2018年,恆指從三萬點暴跌,不少散戶血本無歸。關鍵在資產配置:我建議新手將資金分三塊——六成放低風險的ETF如盈富基金,兩成投穩健藍籌如騰訊,剩餘兩成留作緩衝金。這種比例不是死規則,得看個人風險胃納。去年我幫一位退休教師規劃,她偏好保守,我們就加重債券比重;結果市場震盪時,她的組合只微跌3%,遠勝大盤。
深度投資離不開對恆生生態的理解。香港市場獨特之處在於中外資交匯,政策風向一變,波動就來。比方說,去年美國加息,恆指應聲下挫,但同時也創造買點。我習慣每季檢視宏觀指標,像GDP數據或聯儲局動向,再微調倉位。這不是預測未來,而是降低不確定性。實戰中,我發現定期定額比單筆投入更有效——每月固定投入一小部分,能平滑市場起伏。有位客戶堅持三年,在恆指兩萬點時進場,現在回報已超20%。
風險管理才是真功夫。新資金最容易犯的錯是追高殺低,一見恆指飆升就加碼,恐慌時又急撤。我的原則是設定停損點,比如虧損達10%就部分止損,絕不戀戰。同時,別把所有蛋放同個籃子:除了港股,我會搭配東南亞新興市場或黃金ETF。這招在2020年疫情時救了我——當恆生科技股崩盤,黃金部位反而撐住整體收益。投資不是賽跑,而是馬拉松;耐心等待時機,比頻繁操作更重要。
歸根結底,新資金策略是場個人修行。它要求你誠實面對恐懼與貪婪,用紀律取代衝動。與其迷信專家預言,不如建立自己的投資日誌,記錄每次決策背後的邏輯。時間會證明,穩健的步伐終能穿越市場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