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敲打著維多利亞港的落地窗,手邊那杯凍檸茶凝著水珠。翻開恒生銀行的月結單,看著上面跳動的美元、歐元、日圓數字,突然想起十年前初涉外幣投資時的手忙腳亂。那時總以為換匯就是低買高賣的賭局,直到親眼見證一位老客戶用多幣種定存扛過金融海嘯,才明白外幣配置的本質是給財富穿上救生衣。
很多人把外幣當作投機工具,我卻更看重它「分散風險」的底層價值。去年幫客戶陳太整理資產時,發現她九成資金押在港幣資產。當我們將30%轉換成澳元定存(當時澳元兌港幣約5.2),三個月後澳聯儲加息推動匯率跳上5.5,利息加匯差竟有近6%回報。這不是神預測,而是分散幣種後自然捕捉到的市場紅利。
恒生的「外幣掛鉤存款」是我常推薦的實戰工具。上個月日圓跌至154兌1美元時,有位年輕創業家將閒置資金拆成三份:一份做三個月美元定存鎖定5.3%年息,一份設定掛鉤日圓在152觸發轉存(最終成功轉入享受3.8%利率),第三份留作活期備用。這種「階梯式」操作既吃高息又搏反彈,比盲目追漲殺跌踏實得多。
多幣種帳戶的流動性管理才是真功夫。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時,有位客戶急需歐元支付德國設備款,恰逢歐元暴漲。幸好他帳戶裡早有分批購入的歐元儲備,避開了當時7.8的匯率高點。我現在習慣在恒生APP設定匯率提醒,當英鎊跌至9.0以下自動購入5000鎊作教育基金儲備,這種「細水長流」的攢外匯方式,比臨時兌換省下不少隱形成本。
外匯市場的波幅從來是雙面刃。去年瑞士法郎突然飆升時,有位持有大量瑞郎的客戶興奮地想獲利了結。我勸他觀察瑞士央行動向,兩週後央行果然干預匯市導致瑞郎回調3%。與其被K線圖牽著走,不如關注各國CPI數據與央行會議紀要。就像此刻美聯儲釋放降息信號,正是布局高息貨幣的窗口期,但切記要搭配限價單控制風險。
深夜翻看客戶的資產配置圖表,那些代表不同幣種的色塊猶如交響樂譜。當港幣債券遇上澳元礦業股,當美元定存對沖日圓避險資產,財富的樂章才不會因單一貨幣的變調而崩壞。真正的增值從來不是預測風向,而是建造一艘能抵禦任何風浪的方舟。
想問問外幣定存提前解約的罰則怎麼計算?最近可能動用資金有點猶豫
文中提到的匯率提醒功能很實用!剛剛在恒生APP找到了設定入口
好奇現在南非蘭特還值得配置嗎?聽說利率很高但波動好大
多幣種管理確實省心 不過小額資金分散會否降低效益?
最近日圓反彈 掛鉤存款觸發轉存後該繼續持有還是獲利了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