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恒生iBond投資優勢解析與購買指南
前幾日去銀行辦事,見到幾位銀髮族排隊,一問之下,原來都在等iBond認購。這情景每年都似曾相識,讓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買iBond時,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幾年下來,手頭也攢了幾手,算是對這香港特有的「抗通脹神器」有了點切身體會。今次就聊聊它,不講那些冷冰冰的官方條款,只說些實在話。
iBond最核心的優勢,說穿了就是「保底追通脹」。它像個盾牌,幫你擋住物價上漲的侵蝕。官方名字叫「通脹掛鈎債券」,玩法不複雜:政府每半年派一次息,派多少?看過去半年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按年變動率。通脹高,利息就跟著水漲船高。更關鍵的是,它有個「最低保證息率」,就算通脹變負數(通縮),你至少也能拿到這個保底利息。這點對於厭惡風險、尤其是靠退休金過活的長輩來說,簡直是定心丸。
有人嫌iBond利息不夠吸引,比不上炒股炒匯。這話沒錯,但它壓根不是讓你來「搏」的。它的角色更像是資產組合裡的「壓艙石」。市況好時,股票基金可能讓你賺得眉開眼笑;一旦風浪來了,股市暴跌,iBond那份穩定的利息收入,還有到期保本的特性,就能讓你夜裡睡得安穩些。我自己就習慣每年拿一部分閒錢認購,當作強制儲蓄,也給投資組合加點韌性。
買iBond門檻低得很,一手上萬港元,普通打工仔都負擔得起。而且它流動性不差,上市後隨時能在港交所賣掉變現,不像有些定期存款要鎖死資金。當然,上市初期價格可能波動,若急著賣可能賺不到利息甚至蝕少少價位。我的經驗是,除非真有急用,否則放著收息,到期拿回本金最划算。政府發的債,除非香港出大事,否則違約風險微乎其微,這安心感是很多投資給不了的。
怎麼買?最方便莫過於用你常用的銀行證券戶口,無論是網上銀行、手機App,或者親身去分行櫃枱,認購期內都能辦理。手續費?大部分銀行和券商都豁免認購手續費,這點很貼心。記得看清楚每家機構的具體安排,比如最低認購額、是否需預先登記等。我自己習慣用網銀搞掂,幾分鐘完事,連排隊都省了。
iBond不是萬靈丹,它也有局限。最大的「敵人」就是長時間的低通脹甚至通縮。當保證息率(比如近年的2厘)跑輸其他穩健投資(如高息定期存款)時,它的吸引力確實會打折扣。另外,持有期間若遇上加息週期,債券價格理論上會跌(雖然iBond因有通脹掛鈎和保底,跌幅通常較溫和)。所以,認購前最好貨比三家,看看同期其他低風險產品的回報如何。
誰最適合買iBond?我覺得是這幾類人:追求本金絕對安全、厭惡風險的投資者(特別是退休人士);想為投資組合加入穩定現金流、降低整體波動的;有一筆短期(3年內)用不著的閒錢,不甘心放活期吃微息,又怕定期存款鎖死資金的;甚至是想教孩子認識債券、通脹等基本理財概念的父母。
總的來說,恒生iBond是香港小投資者工具箱裡一件實用的「防身武器」。它不負責讓你發達,但能在通脹肆虐時幫你守住購買力,在市況動盪時給你一份安穩。每年認購期不妨留意下,根據當時的通脹預期和市場利率,再決定是否出手。至少,多一個低風險的選擇,總不是壞事。
請問如果第一次認購iBond,係咪一定要親身去銀行搞?網上認購流程複雜嗎?
文章提到上市後可以賣,但係如果未到期就賣出,除咗可能蝕價,會唔會影響之後嘅派息?定係只會按持有時間比例計息?
想問下iBond嘅利息使唔使交稅?同普通存款利息有冇唔同?
我手頭有筆錢,諗緊放iBond定係買公用股收息好?感覺公用股股息率高啲,但好似風險又大過iBond?點取捨?
如果通脹真係好低,保證息率得2厘,放三年好似好唔抵有冇咩情況下真係唔建議買iBo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