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過恆生銀行亮晶晶的櫥窗,看到白金卡廣告上那些機場貴賓室同高爾夫球會籍優惠,心裡總會癢癢的。上個月終於輪到我遞表申請,過程不算順利,但總算摸清了門檻。這張卡絕非隨手可得,銀行審批的眼光,比你想像中要毒辣得多。
最硬的那道坎,毫無疑問是年薪。坊間流傳的60萬港幣年薪門檻,說對一半。銀行朋友私下透露,這個數字確實是重要參考線,但非絕對死線。他們真正盯著的,是稅單上的「應課稅入息」那欄白紙黑字。我親眼見過年薪剛過55萬的朋友靠著厚厚一疊租金收入證明(連同正規租約同過數記錄)闖關成功;也見過表面月入五萬幾的自由工作者,因為收入波動太大,被客氣地請回。銀行精得像狐狸,他們要的是穩定、可持續的現金流,最好每月準時出現在你戶口,像鬧鐘一樣可靠。
職業屬性這關,隱形但致命。如果你名片上印的是「醫生」、「律師」或「上市公司管理層」,恭喜你,這張卡基本是半隻腳踏進口袋。但像我這種中小型企業的部門主管,銀行會看得特別仔細。他們翻我公司商業登記,查行業前景,甚至婉轉問我公司最近一單大生意是什麼時候簽的。至於自僱人士或收入靠佣金的朋友,難度直接跳升兩級。銀行要的不只是你當下的收入證明,更要看你過去兩年稅單是否呈現穩定上升曲線,行業是否在上升軌道。
信貸評分(TU)這關,很多人栽得不明不白。以為從不拖欠卡數就萬事大吉?太天真。我那張用了十年的藍卡,信用額長期只用三成,TU分數接近滿分,但銀行經理點開系統時還是皺了眉。原來問題出在我三個月前貪方便,連續申請了兩張超市聯營卡「儲印花」,系統顯示短期信貸查詢次數過多。他們怕的不是你還不起,是怕你突然周轉不靈到處撲水。切記,申請白金卡前半年,信貸報告最好「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現有客戶這層關係,比你想像中有份量。我同事在恆生擺了七年百幾萬做定期,理財經理直接幫他走「尊尚客戶通道」,年薪門檻悄悄放寬了10%。至於存款數字多少才夠力?理財經理不會明說,但當他熱情邀請你上二樓「飲杯咖啡傾下理財目標」時,你心知肚明。
最後那疊申請文件,簡直是人性試煉。交稅單算基本,銀行要我補交最近季度的MPF供款記錄(證明僱主關係真實),連三個月前買新車的貸款合約都要影印「參考」。最絕是要求我手寫聲明解釋某筆大額轉帳——原來是賣股票資金,差點以為自己洗黑錢。建議所有證明文件寧多勿少,銀行職員不會提醒你漏交什麼,只會默默把你的申請表壓在最底層。
等了足足三星期,收到那封白金壓紋信封時,我居然有種當年考進大學的錯覺。撕開信封那刻才明白,這張卡的重量不在金屬質感,在背後那套精密如鐘錶的審核機制。它像面鏡子,逼你清清楚楚看見自己在金融體系裡的真實座標。
想問如果年薪差少少到60萬,但公司年底花紅好固定(平均每年8-10萬),可唔可以當年薪計?定係銀行淨係睇基本月薪?
文中提到信貸查詢次數,想確認下:自己上環聯網站查TU算唔算一次「硬性查詢」?定係只有銀行批核先計?
做全職主婦但老公定期轉帳家用入聯名戶口,加上自己名下收緊兩層樓租,有冇機會用被動收入申請?定係一定要出糧戶口先計數?
見到話中小企主管審得嚴,想搭單問:如果間公司係自己家族開,掛名做董事但實際支緊經理級人工,會唔會仲難批?
五年前TU試過跌到得2分(因為家人醫療費搞到卡數逾期),但近四年全部清晒紀錄良好,仲有冇機會搏?定係等夠七年自動洗底穩陣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