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超市撞見鄰居張太太,她推車裡堆滿了電解質飲料和清粥,一臉倦容。原來她小學三年級的兒子阿凱,前幾天開始喉嚨痛、流鼻水,本以為普通感冒,隔天卻突然上吐下瀉,送到診所才知是「感冒菌跑進腸子了」。這種「感冒菌入腸」的狀況,在季節交替時特別狡猾,大人小孩都難逃,病毒從鼻腔喉嚨悄悄轉移陣地到腸胃興風作浪,症狀往往更折磨人。
所謂「感冒菌入腸」,醫學上稱為「腸胃型感冒」或「病毒性腸胃炎」。常見元兇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或部分腺病毒,原本擅長攻擊呼吸道,卻也能在腸道黏膜扎根。當你打噴嚏沒摀口鼻,或摸完門把沒洗手就抓東西吃,這些病毒便搭著飛沫或髒手的便車,從口腔溜進消化道。腸道溫暖潮濕的環境,對它們而言簡直是五星級繁殖場。
最惱人的是症狀「雙重打擊」。初期可能先喉嚨癢或輕微鼻塞,讓人鬆懈以為普通著涼。接著腸道戰場開打:腹部悶脹像塞了濕棉花,絞痛一陣陣襲來,伴隨突如其來的嘔吐或水瀉。小孩更可能出現「噴射狀嘔吐」,連喝口水都吐光;腹瀉糞便呈蛋花湯狀,帶酸臭味。我曾照顧過中招的姪女,孩子虛弱到連抬頭都費力,嘴唇乾裂起皮,每小時要小口補充電解質水,折騰整整三天。
預防的關鍵在「截斷病毒遷徙路線」。病毒從呼吸道轉移到腸道,靠的就是「手」當幫兇。我現在養成強迫症:按電梯、抓公車扶手後,絕對不用那隻手碰臉或食物。隨身帶小瓶70%酒精搓手液,重點是「搓」——掌心、指縫、指甲縫全要揉搓20秒以上,比隨便沖水的「儀式性洗手」有效得多。切記別依賴市售「抗菌乾洗手」,酒精濃度不足60%根本殺不死這類病毒。
家中有病患時更要「分區防守」。病毒嘔吐物和糞便的傳染力驚人,清理時先灑漂白水靜置15分鐘再擦拭,避免飛濺。病患餐具用後煮沸十分鐘,比消毒鍋更可靠。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門把和電燈開關」——美國CDC研究發現,諾羅病毒能在門把存活長達4小時,我會用稀釋漂白水(1000ppm)每日擦拭三次,尤其廁所和廚房門把。
飲食調理是康復加速器。嘔吐緩解後,與其只喝白粥,我會煮「蘋果小米粥」:蘋果去皮切丁和小米慢熬,蘋果的果膠吸附腸道毒素,小米好消化又能補氣。避開地雷食物如奶製品、油煎物和高糖飲料——糖分正是腸道壞菌的狂歡燃料。曾有朋友病中偷喝珍珠奶茶,當晚腹脹如鼓,痛到蜷成蝦米送急診。康復期可補充「發酵高麗菜汁」自製泡菜的汁液含益生菌,能修復受傷的腸黏膜。
當出現「警訊症狀」務必快送醫:幼兒超過8小時沒排尿、哭沒眼淚;成人虛弱到站不穩、糞便帶血或嘔出咖啡渣狀物。這可能是脫水或腸道嚴重受損的紅旗。尤其輪狀病毒對幼童殺傷力強,別硬撐觀察。去年冬天急診室護理師朋友說,好幾個孩子因家長「再觀察看看」拖到嚴重脫水,最後得住院打點滴。
病毒總在鬆懈時鑽漏洞。上個月寒流來,我熬夜寫稿免疫力下降,在咖啡廳吧台順手拿了共用糖罐裡的夾子,三天後腸胃就翻江倒海。現在學乖了,公共場所取用調味罐前,先噴酒精在手上搓過。這時代想健康活著,得練就偵探般的戒備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