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點,手機的震動劃破寧靜。螢幕上閃爍著大樓管委會張總幹事焦急的名字。接起電話,那頭傳來他幾乎語無倫次的聲音:「主任!A棟三號電梯卡在七樓跟八樓中間,裡面有兩位住戶!其中一位是心臟不太好的林老先生!」 空氣瞬間凝結。這不是演習手冊裡的案例,是活生生、帶著恐懼與未知的現場。我抓過桌上的車鑰匙,外套都沒披上就衝出家門。腦中飛快運轉:聯繫電梯保養廠的緊急專線號碼、社區駐點警衛的無線電頻道、林老先生家屬的電話、備用發電機是否正常待命… 一邊開車,一邊用藍牙耳機同步下達四、五個指令。趕到現場時,專業的維修人員幾乎與我同時抵達,警衛已安撫住家屬,備用發電機的低鳴聲穩定地運轉著。四十分鐘後,當林老先生踏出電梯廂,雖然臉色蒼白但安全無虞,他那顫抖著握住我的手說出的那句「多謝你」,比任何證書都更沉重。這,就是房屋事務主任的日常。我們不是坐在辦公室處理文件的公務員,是社區運轉的軸心,是危機時刻的定心丸。
很多人以為,房屋事務主任就是收收管理費、發發公告。坦白說,十年前剛入行時,我也曾這樣想。直到真正踏入第一線,才明白這份工作的血肉。它像一棟看不見的精密建築,地基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千絲萬縷的「規約」,鋼筋是繁瑣卻不容出錯的財務管理、修繕維護流程,而外牆立面,則是與上百戶、形形色色住戶的溝通藝術。記得剛接手一個屋齡二十年的社區,帳目混亂,公共基金幾乎見底,住戶對管委會信任崩盤。光是釐清過去三年每一筆可疑的修繕支出,就耗掉無數個深夜,還得頂著住戶「你們都是一夥的」質疑眼光。重建信任沒有捷徑,只能靠透明到近乎殘酷的公開,以及說到做到的微小承諾。當我們終於追回一筆被前廠商浮報的水電工程款,並將明細連同退款方案貼在佈告欄那晚,一位從不給好臉色的伯伯,默默在我桌上放了一瓶冰涼的茶飲。那一刻,比追回款項更讓人踏實。
「陳主任,頂樓王太太又在花圃種菜澆肥了,味道飄下來,我家根本不敢開窗!」、「主任!隔壁棟的冷氣主機吵得我失眠,請你處理!」、「為什麼這次管理費又要調漲?」這些聲音,幾乎每天灌入耳朵。房屋事務主任像個大型社區裡的「里長伯+調解委員+財務長」綜合體。最深的體悟是: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立場與需求的不同。處理頂樓種菜糾紛,硬搬條例禁止容易激化衝突。我帶著管委會成員,實地拜訪王太太,才發現她獨居,種菜是排遣寂寞。我們協調出折衷方案:在指定區域提供美觀的種植箱,並由她負責照料頂樓部分觀賞盆栽,轉移焦點也賦予責任。至於冷氣噪音,往往不是住戶故意刁難,而是設備老舊或安裝不當。居中協調檢測,提供專業報價與補助方案,比發函要求改善更有效。溝通的秘訣,在於先「聽見」情緒背後的真正焦慮,而不是急著用條文反擊。
颱風來襲前,看著住戶們忙著加固門窗,而我們房屋事務主任的神經只會繃得更緊。那次強颱,狂風暴雨中社區瞬間停電,地下停車場的抽水機因備用電力切換延遲幾分鐘,水位開始快速上升。腦中立刻警鈴大作——停車場淹水,車輛泡損的賠償絕對是災難。憑著每月防汛檢查的記憶,我衝進機房手動強制切換備用電源,同時指揮警衛用沙包堵住最低窪的車道入口。全身濕透,手臂被機房鐵門刮出一道長長血痕,但成功在積水淹過排氣管前啟動了所有抽水機。事後,有委員問:「條例有規定我們要冒雨衝機房嗎?」 我的回答很簡單:「等條例寫清楚,車子都泡一半了。預防,永遠比事後理賠划算。」 風險管理不是紙上談兵,是對社區每個角落弱點的瞭若指掌,以及預想最壞狀況的沙盤推演。從消防安檢的細微缺失,到外牆磁磚可能脫落的警示範圍標示,再到公共意外責任險的條款釐清,每一項疏漏,都可能讓數年積累的管理基金瞬間蒸發。
這行做久了,手上都有一本無形的「社區病歷」。哪棟的給水管線老舊,特定季節水壓不足;哪部電梯的鋼纜使用年限將至;中庭那棵老榕樹根系是否開始威脅地下管線… 這些細節,不會自動跳進管理報告,得靠雙腳走出來的眼睛去看,靠經驗去嗅出不對勁。曾巡檢一個看似維護良好的社區,無意間發現消防泵浦控制盤上一盞小小的「異常」指示燈恆亮。廠商敷衍說「偶發性誤報,沒關係」。憑直覺堅持要求全面檢修,才發現是主控制模組內部短路,火災發生時可能無法正常啟動水泵。一次細心,避免了一場潛在災難。專業的價值,就在於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風險縫隙,並有勇氣堅持堵上它,即使當下要被抱怨「小題大作」。
這份工作沒有鎂光燈,掌聲往往很輕,甚至無聲。但當社區孩子們在中庭安全玩耍,長輩在平整的步道上散步,深夜歸家的住戶感受到巡邏警衛點頭的安心,颱風夜裡住戶能安穩入睡… 這些平凡無波的日常,就是房屋事務主任用無數瑣碎、爭執、汗水與不眠夜,一點一滴堆砌起來的風景。它需要法律知識的盾牌,工程專業的利器,更需要一顆能同理百樣人心,並在壓力下依然清醒的強韌心臟。入行時前輩的一句話,至今刻在心裡:「我們管理的不是鋼筋水泥,是數百個家庭的安穩日常。」 這份重量,值得用專業與熱情,穩穩地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