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吃到手抓餅,是在台北夜市的小攤上。那時剛下班,肚子餓得咕嚕叫,老闆熟練地甩著麵團,幾分鐘就端出一張金黃酥脆的餅。我咬下去,外皮喀嚓作響,裡頭軟Q帶點麵香,配上簡單的醬料,整個疲勞都消散了。從那以後,我常在家裡試著做,失敗過幾次,但慢慢摸索出竅門。手抓餅的魅力在於它簡單不花俏,卻能喚起街頭小吃的溫暖回憶,尤其在忙碌日子裡,快速搞定一餐,還能隨意加料玩創意。
材料其實很基本,不用搞得太複雜。我通常用中筋麵粉約兩杯,因為筋性適中,做出來不會太硬或太軟。水呢?溫水半杯就夠,別用冰水,麵團更容易醒發。油選植物油,像葵花油或沙拉油,一小匙拌進麵團裡,再加一小匙塗抹表面,這樣煎起來才酥脆。鹽巴少許提味,喜歡的話灑點蔥花或芝麻。這些東西廚房常備,省錢又方便。關鍵是比例別亂調,試過用高筋粉,結果餅太韌,咬得牙酸,中筋的平衡最貼心。
做麵團時,先把麵粉和鹽混勻,慢慢倒入溫水。別一口氣全加,邊倒邊用筷子攪,直到成絮狀。這時下手揉,別怕黏,揉個五分鐘到表面光滑就好。蓋上濕布醒半小時,麵團會變柔軟有彈性。醒的時間別省,以前我急著跳過這步,煎出來的餅硬得像石頭。醒好後分小團,每團擀成薄片,越薄越好,但別破掉。擀的時候撒點乾粉防沾,輕輕推開,別太用力壓。
煎餅是重頭戲,火候控制決定成敗。平底鍋中火預熱,倒點油抹勻。放進餅皮,聽到滋滋聲就對了。煎約一分鐘,翻面再煎一分鐘,看到邊緣金黃起泡就起鍋。太早翻面會黏鍋,太晚又焦黑。我有次分心看手機,整張餅燒成炭,懊悔得要命。煎好的餅放盤上,趁熱用手撕開,那層次感超療癒。配甜辣醬或醬油膏,簡單卻滿足。如果想升級,夾個蛋或起司,但別貪心加太多料,餅的香氣會被蓋掉。
手抓餅源自中國北方的街頭小吃,後來在台灣發揚光大,成了庶民美食代表。它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承載了流動攤販的文化故事——快速、實惠、充滿人情味。現代人講健康,我試過用全麥粉替代一半中筋粉,纖維多了,風味更樸實。但別全換,口感會變粗。偶爾做給孩子吃,他們愛幫忙擀麵,親子時光比餅還甜。生活再忙,留點時間給這種小確幸吧。試試看,失敗了也沒關係,廚房就是實驗室,每張餅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
請問如果家裡沒中筋麵粉,能用低筋的代替嗎?怕做出來太鬆散。
照著步驟做了一次,餅超脆的!但翻面時有點破掉,是油不夠還是火太大?
這個食譜簡單易懂,比我在YouTube看的還實用。試著加火腿和蛋,全家搶著吃光。
手抓餅的歷史好有趣,能多分享些文化背景嗎?比如台灣和中國的版本差異。
健康建議很棒!用全麥粉後血糖沒飆高,但該怎麼調整水量才不會乾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