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街角等紅綠燈,巨大的廣告牌猛地撞進視線:「打疫苗,抽豪宅!免費接種,贏取千載難逢的樓宇大獎!」鮮豔的霓虹燈牌在灰撲撲的街景裡閃爍,像顆誘人的糖果。身邊的阿伯推了推老花鏡,嘟囔著:「打針送樓?呢個世界癲咗啊?」我忍不住笑出來,心裡卻像被什麼東西輕輕刺了一下。
為公共健康接種疫苗,天經地義。但當「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呼籲,需要鑲上「百萬豪宅」的金邊才能點亮人們的熱情時,整個畫面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荒誕感。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嘉年華,喧囂的音樂掩蓋了主題的本質。政府或機構為何要祭出如此重賞?背後是無奈。當接種率遭遇瓶頸,當公眾的警惕心被時間磨鈍,當「與病毒共存」的口號消解了緊迫性,常規的宣導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漣漪微弱。抽樓,成了那劑強心針,試圖刺穿普遍的疲乏與冷漠。這份「創意」,與其說是激勵,不如說是對公共衛生溝通困境的一種妥協,甚至帶點黑色幽默——彷彿在說:「看,為了讓你打這一針,我們連房子都押上了。」
同一個接種站隊伍裡,站著不同的人生。排在前頭的阿婆,瞇眼研究著抽獎細則,嘴裡唸叨:「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我個仔供樓供得好辛苦…」後面穿著外送制服的年輕人,滑著手機計算中獎機率,眼神裡有種務實的盤算。豪宅大獎像塊磁石,吸附著各自對未來的想像。然而,這種「幸運者全拿」的模式,無形中將本該平等的健康權,裹上了一層運氣的糖衣。那些因健康理由無法接種者,那些早已自願完成接種、純粹出於責任感的人,是否在無形中被排除在這場「盛宴」之外?公共衛生的普惠性,在金光閃閃的頭獎襯托下,顯得有些蒼白。更深的憂慮在於,當物質刺激成為主要驅動力,我們是否正在不自覺地貶低「為社群負責」這一行為本身的價值?它會不會悄悄改變社會對「義務」的認知基調?
一位在基層衛生所工作的老友曾嘆氣:「以前勸長者打流感針,講保護孫仔好有用。而家?開口第一句變成『有冇抽獎先?』」這微小轉變,折射出激勵機制的雙刃劍效應。短期看,抽樓無疑是劑猛藥,能快速拉抬數字。但長遠呢?當下一次公共衛生危機來臨,當沒有豪宅作為誘餌,社會還能否凝聚起基於信任與自覺的防禦力量?公共政策過度依賴「糖衣炮彈」,是否會侵蝕社會資本中更珍貴的「互信」與「共識」?這像一場豪賭,賭注是我們未來集體應對危機的韌性。
當然,我們無法苛責那些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渴望抓住一絲翻身機會的普通人。一棟樓,對很多人而言,是一輩子難以企及的夢。抽獎的設計者,想必也深諳這份沉重渴望的力量。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於「該不該」用重賞,而在於「如何用」。能否在巨獎之外,設計更多層次、更可持續的激勵?能否將資源同時精準投放到提升接種服務的便利性、透明度,以及持續的公眾教育上?讓「打疫苗」不僅是通往幸運之門的鑰匙,更是一條被尊重、被支持、被清晰解釋的必經之路。
走出接種站,空氣裡飄著淡淡的消毒藥水味。看著手裡那張印著抽獎編碼的小紙片,輕飄飄的,卻又感覺沉甸甸。免費獲得疫苗保護,本就是現代社會賦予公民的一項重要福利與保障。我們一邊享受著這份福利,一邊卻需要額外的、近乎魔幻的物質承諾來「說服」自己接受它,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玩味的現代寓言。抽樓的喧囂終會過去,獎品花落誰家也會成為談資。但留在我們社會肌理上的印記——關於健康、責任、公平與激勵的複雜思考——才剛剛開始顯影。下一次,當公共的呼籲響起時,我們內心的回應,還會需要一棟樓來點燃嗎?
抽獎當日我特登請假去排隊!雖然明知機會微,但諗起層樓個心就卜卜跳,政府呢招真係捉到心理。
作者講中我心聲。帶老豆打第三針時,佢第一句就問護士:「今次抽咩獎?」我當場尷尬到想搵窿鑽。健康幾時變成功利籌碼?
現實啲睇啦,基層市民邊有資格講道德高地?抽樓至少畀到實際希望。與其拗公不公平,不如諗點解咁多人覺得層樓比健康重要。
文中提到「可持續激勵」好關鍵。我喺非牟利機構做,眼見抽獎潮退後接種率又插水。其實長者最需要上門打針同清晰副作用解說,呢啲先係持久戰。
上個月陪阿媽打針,隔離位太太打完即刻雙手合十拜拜,話要保佑抽中比個仔結婚用。睇到眼濕濕,呢個城市有幾多人嘅夢想就押喺張抽獎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