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冬天,孩子半夜發高燒,我慌張翻藥櫃找退燒藥,撲熱息痛成了救命稻草。但當我仔細看說明書,才驚覺劑量算錯可能出大事。這種日常小藥,藏著大學問,今天就想聊聊怎麼安全使用。
撲熱息痛,學名乙醯胺酚,是家庭藥箱的常客,退燒止痛效果快,但別小看它。我當護理師十年,見過太多人因疏忽出問題。它的原理是抑制中樞神經的痛覺傳導,不傷胃,適合敏感族群,可一旦過量,肝臟就慘了。
劑量計算得精準,尤其對孩子。成人每日上限4000毫克,像一顆500mg的藥丸,一天別超過8顆。兒童更細緻,體重乘以10到15毫克,比方說20公斤的孩子,每次劑量200到300毫克。我常提醒家長,別用湯匙亂量,得用專用滴管或藥杯,否則差一點點,風險翻倍。
副作用是隱形殺手。最常見的是噁心或皮疹,聽起來輕,但累積起來會疲勞。嚴重的是肝損傷,過量時肝臟酵素飆升,初期沒症狀,等黃疸出現就晚了。我碰過案例,有人混著感冒藥吃,結果總劑量超標,送急診洗胃。記住,酒精絕對別碰,它會讓毒性加劇。
安全使用靠習慣。買藥時看清標籤,確認每顆含量;別自行延長療程,超過三天沒好轉就該看醫生。存放時遠離孩童,潮濕會降低藥效。這些年,我養成隨手記錄用藥時間的習慣,避免重複服用。健康是積累的,小小謹慎能避開大麻煩。
藥能救人也能傷人,撲熱息痛就是雙面刃。多用點心,生活少點驚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