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按揭比較,聰明省錢的貸款方案選擇指南 ...

按揭比較,聰明省錢的貸款方案選擇指南

2025-7-31 17:52:52 评论(1)

午後雷雨敲打著窗戶時,阿明傳了封簡訊給我,附上三家銀行的按揭報價單問:「哥,這數字看得我頭暈,到底哪家真的划算?」螢幕上的還款表密密麻麻,浮動利率、H按、定息期、現金回贈⋯⋯別說是他,當年我第一次買房時,同樣在銀行會議室裡如坐針氈,生怕簽錯一個數字,未來二十年就得勒緊褲帶。


香港人買樓,十個有九個要「上會」。但魔鬼藏在細節裡,表面利率低未必贏過高回贈方案。我見過朋友被「首年1.8%」的廣告吸引,卻忽略第二年跳升至P-2%(實際4.125%),更慘的是綁三年死約,想轉按得賠上數萬罰款。這種痛,只有月供突然暴漲時才懂。


究竟怎麼拆解迷陣?關鍵在「總成本」思維。把眼光拉長到整個還款期,你會發現利率只是冰山一角。銀行櫃檯不會主動告訴你:現金回贈實質降低貸款額、Mortgage Link戶口的存款抵息功能、甚至提前還款罰息期長短,加總起來差距可達十幾萬。我曾用試算表跑過案例,同樣借500萬,A方案前兩年利率低0.5%,但B方案提供1.8%回贈加Mortgage Link,五年後總支出反而少8萬。


最近市場流行H按(HIBOR掛鈎),波動大卻有封頂保障。去年初HIBOR飆升時,有位客戶緊張地問我是否該轉定息。拆解他的對帳單後發現:雖然當時H按觸及封頂利率,但前八個月省下的利息已足夠cover兩年罰息期。我們果斷轉到新銀行,光回贈就袋走16萬,還享半年低息蜜月期。這種操作需要精算,但回報驚人。


台灣讀者可能更熟悉「指數型房貸」。去年幫台北友人檢視合約,發現某銀行綁約條款暗藏玄機—提前清償違約金竟按「原始貸款額」計算!假設借1000萬台幣還到剩300萬時想轉貸,違約金高達15萬(1.5%×1000萬),而非按餘額計算。這種條款在簽約時沒揪出,等於送錢給銀行。


省錢的真正戰場其實在「轉按揭時機」。當你發現別家銀行回贈特別高,或是自己房貸餘額降到某個門檻(例如香港低於400萬、台灣低於500萬台幣),就要啟動比價雷達。我習慣每18個月檢視一次貸款狀況,去年就靠「轉按+套現」操作,把裝修費的利息轉嫁到低息房貸裡。不過要當心估價風險,曾經有客戶估不足額,臨時籌不到頭款而卡關。


最後分享血淚教訓:永遠別相信口頭承諾。某銀行經理曾拍胸保證「續約利率跟新客一樣」,結果到期前收到通知書竟加0.5%。白紙黑字寫進合約才算數,這是用六個月薪水買來的領悟。


雨停了,我回撥電話給阿明:「把你家管理費、火險費全攤開,我教你用加權平均利率算真實成本⋯⋯」話筒那端傳來翻文件聲響,還有他太太驚呼:「原來這張回贈條款要除以48期計算啊!」對,省錢的魔法就藏在這些數字皺摺裡。



  • 「請問如果手上有筆閒錢,該先放Mortgage Link戶口抵利息,還是直接還本金?銀行說法好矛盾⋯」
  • 「看完背脊發涼!我簽的H按封頂利率是P,最近P加息是不是死定了?」
  • 「作者提到裝修費轉嫁房貸的操作,能再具體點嗎?怕被銀行拒批」
  • 「淚推口頭承諾那段!上月中X銀行才用『特別優惠』騙我續約,結果比新客高0.6%」
  • 「台灣讀者+1,請問指數型房貸的『指標利率』怎麼判斷會不會暴升?看郵局定儲利率準嗎?」
    2025-7-31 19:00: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香蕉狂想

    关注0

    粉丝0

    帖子755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