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剛下過一場雨,空氣裡那股濕潤的泥土混著青草的味道特別濃。我牽著腳踏車走進「採頤花園」的入口,車輪壓過略有積水的透水磚,那細微的咕嘰聲,竟然有點療癒。抬頭看,兩旁的行道樹葉子被洗得發亮,水滴順著葉尖墜落,啪嗒一聲,正好打在旁邊低矮的七里香灌木叢上。這種被綠意包圍著回家的感覺,已經成了日常,卻每次走進來,都還是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
當初決定搬到這裡,說真的,那華麗的樣品屋和銷售講得天花亂墜的藍圖,都比不上第一次來社區繞一圈時,腳下踩著的那份實在感。這裡的樹,不是那種剛種下去、瘦瘦小小等著長大的「樹苗」,而是有年紀、枝葉開展的老樹。樟樹、榕樹、光臘樹,錯落著,撐起一片片濃蔭。尤其社區中心那個小小的生態池,夏天晚上蛙鳴聲此起彼落,坐在池邊的木椅上納涼,聽那天然的協奏曲,比什麼白噪音App都管用。
住久了才發現,「綠意生活圈」這幾個字,真不是貼金。社區規劃時,硬是留了大片的公共綠地。不是那種只能看不能碰的裝飾草坪,是真的可以踩上去、可以讓小孩在上面打滾、放風箏的草地。黃昏時分,總能看到幾個爸爸媽媽帶著野餐墊,孩子追著球跑,笑聲傳得老遠。樹蔭下,幾張石桌石椅,常常聚集著下棋、聊天的長輩,或是像我一樣,只想找個安靜角落看書的人。
最打動我的,是那種鄰里間自然形成的默契與溫度。社區管委會很用心,定期舉辦的手作步道、環保肥皂課,甚至請人來教怎麼修剪自家陽台的盆栽,參與的人總是很踴躍。厝邊頭尾碰面了,點個頭、問聲好是基本款。誰家陽台的花開得特別好,路過的人總忍不住駐足讚嘆兩句;誰暫時出遠門,信箱爆了或是門口有包裹,鄰居也會主動幫忙留意。這種不需要刻意營造的關心,讓「社區」不只是個居住地點,更像個有機生長的共同體。
生活機能也紮實。步行五分鐘範圍內,該有的都有。乾淨明亮的全聯、幾間口味不錯的早餐店和小吃攤、藥局、診所、便利商店,通通在轉角。想買新鮮蔬果,走個十分鐘到傳統市場,攤販老闆的招呼聲熱情又熟悉。雖然沒有百貨公司或大型影城在隔壁,但換來的是夜晚的寧靜和相對寬敞的居住空間。公車站牌就在社區大門外幾步路,捷運站騎車或搭公車也十分鐘左右能到,進城不算麻煩。
說「優質社區首選」,聽起來有點浮誇,但住進來的人,心裡大概都默默認同。這份優質,不是金碧輝煌的大廳或昂貴的建材堆砌出來的(雖然公共區域的維護確實很到位),而是體現在那些細節裡:清晨被鳥叫聲喚醒,推開窗就能深呼吸;孩子放學後,能放心讓他在中庭遊戲區玩耍,因為總有認識的鄰居阿嬤幫忙看著;晚上倒垃圾時,清潔隊的定點收運車總是準時出現,社區志工也會幫忙引導分類。這些點滴累積起來的安心與舒適,才是真正讓人想長久住下來的原因。
當然,沒有什麼地方是完美的。偶爾也會聽到鄰居抱怨管理費好像貴了一點點,或是某戶的狗清晨叫得太早。但整體而言,「採頤花園」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個讓人願意停下腳步、細細品味生活滋味的地方。它用滿眼的綠意和踏實的人情味,編織成一個讓人眷戀的生活圈。在這裡,日子過得比較慢,也比較有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