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文英樓建築魅力與文化故事之旅

文英樓建築魅力與文化故事之旅

2025-7-31 17:52:43 评论(1)

穿過永樂市場的喧囂,轉進迪化街尾端靜巷,陽光突然被收攏進兩排紅磚的懷抱裡。眼前這棟三層樓建築,像一位被遺忘的紳士,靜靜矗立著。文英樓——它的名字在舌尖輕彈,帶點書卷氣,也沾著大稻埕百年風華的塵埃。這不是第一次路過,卻是第一次真正停下腳步,抬頭細看。


午後的陽光斜切過建築立面,那些赭紅色的面磚忽然有了生命。不是整齊劃一的呆板,深淺不一的色澤,是時間親手暈染的水墨。最吸睛的是那三座突出如船首的「亭仔腳」圓拱。站在拱下仰望,磚塊層層疊疊向外懸挑,線條流暢得驚人。老建築師傅的手藝真是魔法,沒有電腦計算的年代,全憑經驗與直覺,讓力與美在空中優雅相遇。手指撫過粗礪的磚面,冰涼的觸感直透心底,彷彿能摸到百年前工匠手心的溫度與汗水。


目光向上攀爬,二、三樓的立面藏著更多故事。那些精緻的洗石子圖案,細看才發現是盛開的花朵與藤蔓,纏繞著幾何線條。最令人屏息的是頂層的女兒牆,像一頂華麗的冠冕。不對稱的設計,一邊是沉穩的幾何圖形,另一邊卻綻放著繁複的泥塑花草浮雕,細膩得彷彿能聞到香氣。這種混搭,像極了那個新舊思潮劇烈碰撞的年代——既留戀傳統的優雅,又渴望擁抱現代的俐落。窗戶上早已鏽蝕的鐵鑄窗花,圖案是玫瑰。在殖民的脈絡裡,這異國的花朵鑲嵌在閩南紅磚上,成了一種無聲的對話,甚至抵抗?


文英樓的身世,像蒙著一層紗。傳聞它曾是日治時期「樟腦大王」陳文卿的產業,見證過大稻埕商賈雲集、樟腦與茶葉堆砌出的黃金歲月。站在三樓當年可能作為帳房的小房間,木頭地板在腳下輕聲呻吟。推開吱呀作響的老窗,窄窄的視野框住對街的屋瓦。想像百年前,某位戴著圓眼鏡的帳房先生,是否也在此憑窗,看著滿載貨物的板車轆轆而過,空氣中瀰漫著茶香、樟腦的辛烈,還有錢幣叮噹的聲響?那些精打細算的數字,商場的角力,家族的興衰,是否都曾在此上演?樓梯間陰暗的轉角,空氣沉滯,彷彿還凝結著舊日商行裡夥計們匆忙上下的身影與低語。


走下樓,回到騎樓。午後雷陣雨毫無預警地傾瀉而下,豆大的雨點猛烈敲打著百年磚牆。奇妙的是,站在這「亭仔腳」下,竟滴水不沾。這不是冰冷的廊道,而是老建築張開雙臂,為行人撐起的一片晴空。騎樓下,幾位躲雨的阿伯閒聊著,笑聲混著雨聲。對面攤販的收音機流瀉出略帶雜音的台語老歌。文英樓不再只是歷史課本裡的一個名詞,它活著,呼吸著,是街區生活的一部分。它見證過繁華落盡,也默默守護著巷弄裡的日常煙火。


雨漸歇,陽光重新篩過雲層。離開前再回望一眼,文英樓濕潤的紅磚牆閃著溫潤的光。它不張揚,卻以無比堅韌的姿態,訴說著大稻埕的輝煌與滄桑。那些磚縫裡的苔痕,鐵窗上的鏽斑,都是時間寫下的詩句。它的魅力,不在於驚天動地,而在於這份歷經風霜後,依然優雅挺立的從容。這棟樓,本身就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書,等著願意駐足的人,細細翻閱。



  • 「好懷念!小時候阿嬤家就在文英樓斜對面,那時騎樓下總有賣麥芽餅的小販。作者提到洗石子圖案的花草,我記得小時候最愛用手指去摸那些凹凸的線條!不過三樓的鐵窗花真的是玫瑰嗎?印象中圖案更複雜一點?」
  • 「這篇把建築細節寫得太動人了!尤其陽光下磚色深淺那段,完全戳中我。想請問,像這種私人產權的古蹟,內部有機會開放參觀嗎?還是只能欣賞外觀?」
  • 「補充一點:陳文卿家族和文英樓的關係,學界其實還有爭議喔!有份昭和初期的地籍資料顯示當時產權屬於『合資會社文英商行』,和陳家直接關聯的證據鏈還需補強。但這無損建築本身的價值就是了。」
  • 「讀到『磚縫裡的苔痕是時間寫下的詩句』瞬間起雞皮疙瘩!作者把建築的『老』寫得如此有尊嚴。大稻埕這類混血建築很多,但文英樓的圓拱和洗石子工藝確實是頂級標本。下次帶素描本來寫生!」
  • 「作為外地人,看完立刻把文英樓排進下次台北行程!好奇它周邊還有哪些同時期特色建築可順道走訪?迪化街主街人潮多,這種巷弄裡的秘境更吸引我。」
    2025-7-31 18:48: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电鳗泡面

    关注0

    粉丝0

    帖子697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