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還沒來,台北盆地已經悶熱得像蒸籠。下午在咖啡館趕稿時,冷氣運轉的嗡鳴聲突然讓我想到老家那台服役十五年、退役時還被師父稱讚「真勇」的日立窗型老將。當年選冷氣哪有現在這麼多講究?能吹出冷風就是好機器。直到去年幫新家挑冷氣,才發現「省電」二字背後藏著大學問,鈔票厚度和地球永續都在那排能源效率標示裡跳動。
記得站在家電行那排閃著銀光的日立冷氣前,穿灰西裝的業務大叔沒急著推銷,反倒掏出手機給我看他家的電費帳單。「這台裝三年囉,」他指著照片裡陽台上的室外機,型號貼紙邊角都曬捲了,「變頻的啦,夏天兩個月電費沒超過兩千。」後來我才懂,他秀給我看的RAS-36JX/RAC-36JX,正是日立中階主力「尊榮系列」,那圈淡綠色的「一級能效」標章像枚勳章閃著光。
真正讓我動心的是實測細節。師傅來安裝時帶了分貝計,站在離出風口一公尺處測得19分貝,比撕開便利貼的聲音還輕。有夜貓族說開睡眠模式像睡在森林裡,我倒覺得更像蓋著剛曬過太陽的羽絨被——那種暖烘烘的涼爽感很微妙。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它內建的nanoe™ X技術會釋放氫氧離子,有次朋友帶貓來作客,那隻對塵蟎過敏的金吉拉居然在出風口下攤成毛毯,主人嘖嘖稱奇。
若是小坪數書房或套房,我會多看「精品系列」RAS-28SK/RAC-28SK兩眼。去年幫工作室換機時,發現它機身比前代薄了12%,像本雜誌嵌在牆上。最妙是防霉運轉功能,關機後風扇會多轉半小時吹乾內部,梅雨季掀開蓋板再也聞不到那股潮濕的鐵鏽味。不過真要論省電黑科技,得看旗艦「頂級系列」RAS-63YLT/RAC-63YLT,那顆日本製壓縮機搭載「AI感溫術」,能預判室溫變化提前調節,像個老練的管家總在你流汗前調好溫度。
省電不能只靠機器。去年盛夏我突發奇想做實驗:把設定溫度從22度調到25度,搭配循環扇竟比往年同期省18%電。關鍵在「風向設定」——把橫向擺葉調到微仰15度,冷空氣會像溪水流過地板再漫上來。還有個祕技是善用「舒眠模式曲線」,設定入睡後每小時升溫0.5度,凌晨四點自動回到26度,既不會熱醒又避免過冷耗電。記得清洗濾網別只沖灰塵,用舊牙刷蘸小蘇打水刷散熱鰭片縫隙,冷房效率能差到兩成。
最近發現日立APP有個魔鬼細節:用電分析圖表裡藏著「黃金六小時」。若在下午一點到四點尖峰時段調高溫度,再利用「預冷功能」在電費離峰時段加強運轉,兩個月竟省下一趟宜蘭泡湯的錢。冷氣師傅說這叫「削峰填谷」,聽起來像在治理河道,其實治理的是錢包。
或許真正的涼意不在溫度計數字裡。黃昏時分關掉冷氣推開窗,夕陽把對面大樓玻璃染成蜂蜜色,晚風穿過剛灑過水的陽台植物吹進來,那陣混著七里香與水氣的微涼,是再聰明的變頻科技也複製不了的季節情書。
我家裝RAS-63YLT快一年,電費帳單真的很有感!不過想問那個nanoe™ X功能要手動開啟嗎?還是自動運作?
看完立刻預約清洗冷氣,師傅說我散熱片卡了超厚灰塵,難怪最近冷得慢又耗電
住在基隆海線的苦主想問,日立的防鏽塗層對抗海風效果如何?前一台冷氣五年外殼就斑駁了
省電實驗那段超實用!但調到25度真的夠涼嗎?我家西曬嚴重下午室溫會飆到35度
請問老型號RAC-50NK還值得買嗎?店家說庫存出清價很甜,但擔心省電技術差新機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