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走進楚撚記茶餐廳,那股撲鼻的牛油香氣就勾住了我的魂。那是在香港灣仔街角的老店,牆上掛著泛黃的舊照片,記錄著幾十年來的人情冷暖。我常說,港式茶餐廳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從早晨的匆忙上班族到深夜的夜歸人,每道菜都像在訴說故事。楚撚記開業超過三十年,老闆阿強是個地道香港人,堅持用傳統手法,食材從不馬虎——新鮮豬肉、自家熬的高湯,連奶茶的茶葉都從斯里蘭卡空運來。那種堅持,讓每一口都吃得出時間的沉澱。
說到招牌菜,菠蘿包絕對是首選。外皮烤得金黃酥脆,一咬下去就聽見「喀嚓」聲,裡面卻柔軟得像雲朵,夾著冰涼的厚切牛油,熱騰騰的麵包融化它,瞬間在嘴裡爆開奶香。我每次去都必點,尤其在雨天,坐在靠窗位子,看著街景細雨,配上一杯熱奶茶,那種溫暖能驅散所有陰霾。阿強說,菠蘿包的秘訣在發酵時間,要足足十二小時,麵團才會呼吸出那種獨特韌性。這不是速食店的貨色,是師傅用心揉出來的藝術。
港式奶茶更是靈魂所在。楚撚記的奶茶,茶味濃郁但不澀,奶香滑順得像絲綢,喝一口就懂為什麼叫「絲襪奶茶」。茶壺是銅製的老古董,茶葉混合三種產地,沖泡時要反覆「拉茶」十幾次,讓空氣融入,帶出層次。我年輕時在倫敦留學,常想念這味道,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衝去喝一杯。那苦中帶甜的平衡,像人生寫照——忙碌時提神,孤獨時慰藉。記得有次帶外國朋友來,他喝完驚呼:「這比咖啡還上癮!」是啊,簡單一杯飲料,卻藏著香港人的韌勁。
蛋撻也是不能錯過的經典。酥皮薄如蟬翼,一碰就碎,內餡的蛋液滑嫩如布丁,甜度剛好不膩。楚撚記的蛋撻每天限量出爐,早上十一點前就賣光,我總得早起排隊才搶得到。背後的故事更動人:師傅是退休老師傅的徒弟,堅持用鴨蛋而非雞蛋,因為鴨蛋黃更香濃。咬一口,脆皮和嫩餡在口中交融,配上熱茶,簡直是天堂組合。這不是甜點,是時光膠囊,讓我想起小時候牽著阿嬤的手,在茶樓等蛋撻出爐的午後。
主餐方面,叉燒飯堪稱王者。叉燒選用豬頸肉,醃製二十四小時,炭火慢烤到邊緣微焦,內裡卻粉嫩多汁。淋上秘製醬汁,甜鹹交織,配著粒粒分明的香米飯,每一口都飽滿扎實。我常點雙拼,搭上燒鴨或油雞,肉香四溢,連盤底的醬汁都不放過,用湯匙刮乾淨。這道菜背後是香港的移民史——早期茶餐廳用叉燒撫慰勞工,如今成了文化象徵。吃一盤,不只填飽肚子,更吃進歷史的厚重。
整體來說,楚撚記是港式茶餐廳的活化石。價錢親民,一餐兩百台幣有找,卻能吃到五星級水準。推薦避開周末人潮,平日午後去,悠閒點份菠蘿包加奶茶,聽聽店裡老顧客的閒聊。那氛圍,比任何米其林都真實。如果你在台北或香港,別錯過這家寶藏——它不是網紅店,是靠口碑活下來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