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秋天,我趁著工作空檔,獨自搭上港鐵東涌線前往欣澳。原本只是想隨意走走,卻意外闖進這片隱藏版的世外桃源。欣澳海濱長廊不像其他熱門景點那樣喧鬧,它靜靜躺在大嶼山邊緣,像一條溫柔的絲帶,縫合了城市與海洋的裂痕。那天天氣微涼,雲層低垂,海風帶著鹹澀的氣息撲面而來,瞬間洗刷了積累整週的疲憊。
踏上長廊的第一步,腳下的木板發出輕微的吱呀聲,彷彿在歡迎每位過客。步道寬敞平緩,蜿蜒約兩公里,左邊是遼闊的伶仃洋,右邊則偶爾閃過青翠山巒的輪廓。我放慢腳步,任由思緒飄散。海水在陽光下閃爍銀光,遠處貨輪緩緩移動,像玩具模型般渺小。這裡沒有商店的嘈雜,只有浪花拍打岸邊的節奏,和海鳥偶爾劃過天際的啼鳴,構成最純粹的白噪音。
必訪的第一站是「觀海亭」,一座半開放式的木造平台。它佇立在長廊中段,視野毫無遮擋。我靠在欄杆上,看著對岸迪士尼的童話城堡在暮色中漸次亮燈,童趣與現實在此交錯。那天恰逢退潮,灘塗裸露,幾個孩子蹲在泥灘上挖貝殼,笑聲隨風傳來。這畫面讓我想起童年暑假,純粹得讓人心頭一暖。
再往前走,「藝徑角落」是另一個驚喜。當地藝術家用廢棄漁網和浮木創作了幾組雕塑,名為「潮汐之手」的裝置最令我駐足——鐵絲纏繞成巨掌形狀,懸在半空,象徵人類與海洋的拉扯。它不張揚,卻在細節裡藏著深意:當夕陽斜照,影子投在步道上,彷彿海浪的指紋。這種與自然對話的藝術,比美術館裡的陳列更觸動人心。
悠閒時光的精髓,在於「不刻意」。我挑了張面海的長椅坐下,從背包掏出保溫瓶,啜一口熱茶。旁邊有位老先生在寫生,炭筆沙沙作響;更遠處,情侶並肩騎著單車掠過,車鈴叮噹清脆。時間在這裡失去鋒利邊緣,變得柔軟可塑。有人說現代人缺的不是假期,而是「留白的能力」。欣澳長廊教會我,真正的放鬆是關掉手機,讓海風替大腦重開機。
若想深化體驗,我推薦清晨或平日前來。人潮稀少時,你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迴盪。記得帶點輕食,找個避風處野餐。去年初冬,我帶了本詩集坐在礁石區,讀到「海是倒過來的天空」那句時,恰有白鷺掠過水面,剎那間文字與現實重疊。這種不期而遇的詩意,正是長廊最奢侈的贈禮。
離開前,我繞到長廊盡頭的小燈塔。紅白相間的塔身已斑駁,卻依然堅挺。它見證過多少潮起潮落?我想,人生也像這海岸線,有時平順有時崎嶇,但總有地方讓你喘口氣。欣澳不張揚,卻用最樸實的方式,縫補了都市人碎裂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