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殯儀館正在大舉招聘,禮儀師、行政人員和服務專員這些職缺,開出的薪水還挺吸引人的。坦白說,這行當在台灣一直有點神秘,甚至帶點忌諱,但仔細想想,其實背後藏著不少值得探討的故事。社會人口老化得越來越快,每年離世的人數跟著上升,殯儀館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偏偏願意踏入這行的人不多,導致業者得靠高薪來搶人才。這不只是份工作,更像是種使命。
禮儀師這角色,聽起來有點沉重吧?但他們可是整個殯葬服務的核心人物。我認識一位朋友,幹這行十幾年了,他說每次接到案子,都得從頭到尾包辦:從協助家屬處理遺體、安排告別式,到安撫情緒崩潰的親人。那種壓力不是開玩笑的,得懂法律規定、風俗習慣,還要有超強的心理素質。記得他分享過一次經歷,有位老太太孤身一人,子女都在國外,他得獨自陪著她走完最後一程,那種孤獨感讓他整晚沒睡,但事後家屬的感謝信卻讓他覺得一切值得。現在業界開出月薪六萬起跳,甚至資深點的能破十萬,其實就是對這種專業和付出的肯定。
行政人員呢?聽起來比較幕後,但殯儀館的運作可少不了他們。每天面對一堆文件、預約系統和帳務管理,細節多得嚇人。一個小失誤可能就讓家屬在悲痛中更添困擾,所以細心度得跟手術醫生一樣高。現在不少館所都數位化了,從線上預約到電子訃聞,行政人員還得會操作這些系統。薪資開到四、五萬,比一般辦公室職位高出一截,原因很簡單——這工作得24小時待命,半夜接到急件是家常便飯。
服務專員的角色更貼近第一線,他們是家屬踏進殯儀館第一個見到的人。接待、引導、解說流程,全程都得帶著同理心。我有次陪親友去辦手續,那位專員從頭到尾輕聲細語,連倒杯水都小心翼翼,瞬間緩和了緊繃的氣氛。這種工作不是誰都能做,得受過溝通訓練,還得懂點心理學。業界開的薪水約五萬左右,聽起來誘人,但背後是無數次面對淚水和質問的磨練。
為什麼現在這些職缺這麼熱門?除了人口結構變化,社會觀念也在慢慢轉變。以前大家避談死亡,覺得殯葬業晦氣,但這幾年透過紀錄片和教育推廣,越來越多人看到這行的價值。它不是黑暗的終點,而是陪伴生命最後一程的燈塔。高薪不只是吸引人才的手段,更是對專業的尊重——畢竟,誰願意天天面對生離死別?如果沒那份熱忱,再高的薪水也留不住人。
我常想,這些職位其實教會我們很多。死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課題,殯儀館的工作者默默扛起這份重量,讓逝者尊嚴地離開,讓生者找到慰藉。或許,下次看到招聘廣告時,別急著劃掉,先問問自己:你準備好成為別人的支柱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