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油麻地熙來攘往的街市,轉入眾坊街,那棟米白色建築靜靜佇立。門前總有幾位推著嬰兒車的媽媽,臉上帶著點初來乍到的茫然。我抱著剛滿月、裹在包巾裡像隻小蠶寶寶的女兒,深吸一口氣推開玻璃門。冷氣混著淡淡消毒藥水的味道撲面而來,櫃檯護士抬頭,一句「BB第一次嚟健康院啊?」瞬間戳中新手媽媽緊繃的神經。是的,這就是油麻地母嬰健康院,無數港媽育兒路上第一個重要驛站。
這裡的服務,遠比想像中更貼地。不是冷冰冰的醫療機構,更像個育兒智囊團。記得女兒兩個月大時,我盯著她稀稀落落的頭髮和偶爾出現的紅疹憂心忡忡。健康院的護士長沒急著開藥,反而拉過凳子坐下,仔細問我:「沖涼用緊咩牌子?一日餵幾多次人奶?最近有冇試新食物?」聊了十幾分鐘,才溫和點出可能是輕微濕疹加上我喝了過量牛奶。她翻出圖冊教我辨認不同疹態,最後塞給我一張手寫的「天然護理小貼士」,從金盞花浸浴水溫到哺乳期飲食禁忌,字跡密密麻麻。那份不慌不忙的細緻,比任何藥膏都更能安撫焦慮。
疫苗接種絕對是重頭戲。健康院走廊牆上貼著色彩繽紛的疫苗時間表,但真正實用的是護士們口耳相傳的「隱藏版攻略」。比如預約肺炎鏈球菌疫苗,電話熱線永遠忙音?護士阿May會眨眨眼提醒:「朝早八點五十九分㩒定重撥鍵,九點零一分衝入系統,成功率最高。」打針當日更學到絕招:提前半小時到,先餵飽寶寶,趁她昏昏欲睡時抱進注射室。記得有次遇見位爸爸抱著狂哭的嬰兒手足無措,資深護士隨手拿起檯面消毒搓手液瓶子,輕輕搖晃發出沙沙聲,寶寶竟瞬間止哭——原來是模擬子宮內血流聲的小魔法。這些課本找不到的生存智慧,才是健康院最珍貴的寶藏。
新手媽媽的孤獨感,常在深夜餵奶時排山倒海。健康院二樓的哺乳室,意外成了情緒避風港。那排鵝黃色絨布沙發,承載過多少淚水與笑語。我在那裡認識了同樣母乳不順的Cathy,兩人對著母乳泵面面相覷,最後在護士指導下發現是喇叭罩尺寸根本不合。也見過職場媽媽躲進來擠奶,邊盯著手錶邊哽咽:「再遲到主管要黑面了⋯⋯」此時總有陌生媽媽默默遞上溫熱的暖敷墊。哺乳室外公告欄貼著手繪的「媽媽加油站」卡片,有人寫「今日泵出多10ml!」,下面跟貼著七八張「叻女!」貼紙。這種無聲的共鳴,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健康院的「成長監測」常被誤解是量身高體重。其實最震撼我的是九個月評估。護士拿出小方塊讓女兒抓握,她卻抓起就往嘴裡塞。正當我尷尬時,護士笑著記錄:「識得用口探索,好!」接著鋪開爬行墊,女兒像隻小海龜原地打轉,護士卻注意到她總用左腳發力:「可能右邊髖關節緊啲,我教你幾個按摩動作。」臨走前塞給我自製的「家居感統訓練包」——幾個空藥瓶裝不同豆子、絨布碎布料貼成的觸覺板。原來所謂監測,是讀懂寶寶獨特的成長密碼。
五年間進出健康院數十次,從戰戰兢兢到熟門熟路。最近帶兩歲半兒子做入幼兒園前檢查,經過當年常去的哺乳室,聽見裡面傳來壓抑的啜泣聲。猶豫幾秒,我翻出包裡備用的溢乳墊和濕疹藥膏小樣,從門縫輕輕塞進去。幾分鐘後,門開了,紅著眼的年輕媽媽捏著張皺紙條追出來:「阿姐,多謝你⋯⋯呢個係我問姑娘拎嘅固體食物引入表,你要唔要影印份?」那瞬間忽然明白,油麻地健康院真正守護的,從來不只是孩子的生長曲線,更是這條跌跌撞撞的育兒路上,媽媽們互相扶持著站起來的勇氣。
睇到喊當年阿女係健康院打針喊到拆天,姑娘用個會發光的青蛙玩具氹返佢,而家個玩具仲係我哋屋企的「鎮哭之寶」!
想問如果BB有特殊需要,健康院轉介去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大概要等幾耐?我個仔18個月仲未肯講單字,好擔心。
哺乳室真係救星!不過上次冷氣太凍搞到塞奶,建議帶多件薄外套。同埋角落頭個插蘇位接觸不良,要用力㩒實先充到電。
疫苗攻略超實用!補充下,周四下午通常少人啲,我次次都係呢個時段walk-in打流感針,等唔夠半粒鐘。
健康院姑娘教我嘅嬰兒按摩手勢,對阿仔便便唔順超有用,而家每晚同佢按肚仔已成親子儀式。想知有冇媽媽上過佢哋付費的進階班?值唔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