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門輕輕關上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選擇一位合拍的泌尿科醫師有多重要。幾年前因為反覆的泌尿道感染,我像無頭蒼蠅般換了幾間診所,藥吃了又吃,症狀卻像潮水退了又來。直到遇見現在的主治醫師,他沒急著開藥,反而花了近半小時,攤開解剖圖耐心解釋我容易感染的生理結構弱點,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對的醫師」不只治病,更治心。在台灣健保體系下,我們擁有選擇醫師的自由,但這份自由背後,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學問。
找泌尿科醫師,絕非打開地圖搜尋最近診所那麼簡單。泌尿系統掌管身體最私密也最基礎的功能,從腎臟過濾血液、膀胱儲存尿液,到攝護腺健康與性功能維持,每一環節都牽動著生活品質。我學會先看「三塊基石」:一是專業認證,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的專科醫師資格是基本門檻,別怕開口問;二是次專長契合度,有人專精於複雜的結石手術,有人擅長攝護腺雷射,還有人深耕於婦女泌尿或性功能障礙;三是溝通溫度,這點最玄卻最關鍵。記得有次陪長輩就醫,醫師解釋攝護腺肥大治療方案時,直接畫了三種手術方式的風險比較圖,連微創手術的器械長相都用手機翻照片說明,長輩緊皺的眉頭這才鬆開。
設備落差比你想像中大。某次在區域醫院做膀胱鏡檢查,老舊儀器帶來的不適感讓我中途喊停。後來轉到教學醫院,醫師用著最新數位軟式膀胱鏡,螢幕上連膀胱壁的微血管都清晰可見,過程幾乎無痛。特別是攝護腺癌篩檢,傳統切片與融合MRI影像的導航切片,準確度差距可達三成。建議初次諮詢時直接問:「如果需要進一步檢查,貴院目前使用的超音波/內視鏡型號是?」別覺得冒犯,這是對自己身體的負責。
健康諮詢時,別當沉默的羔羊。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是:症狀要說得「有畫面」。與其說「小便怪怪的」,不如具體描述「尿流速像關不緊的水龍頭,滴滴答答持續兩分鐘」、「夜裡要爬起來解手三次,每次尿完還覺得膀胱脹」。帶上「三紀錄」更有幫助:排尿日記(喝水時間、尿量、急尿感強度)、用手机拍的尿液顏色照片、正在服用的營養品清單。曾見過醫師從病人隨口提到的「最近吃銀杏」追出抗凝血藥過量的潛在風險。
當檢查報告出現紅字時,先深呼吸。有次我的PSA指數異常飆高,恐慌中上網亂查資料,差點把自己嚇出心病。醫師一句「PSA就像身體的警報器,響了不代表有賊,我們只是要查清楚原因」瞬間安撫了我。後來證實是騎自行車壓迫造成攝護腺發炎。現在我會主動要求醫師解釋三個關鍵:這個異常值最可能是什麼?最壞可能是什麼?接下來該做哪些檢查排除疑慮?把焦慮轉化成具體行動清單,心就穩了。
預防勝於治療在泌尿科特別真切。醫師教我幾個簡單守則:避免「憋尿馬拉松」,尤其開長途車或會議中,超過三小時不排尿就傷膀胱;少吃宵夜能減少夜尿機率;騎自行車要選中間有減壓凹槽的坐墊;五十歲後男性每年做一次攝護腺觸診加PSA檢測,就像為下半身的健康存退休金。有次回診,醫師看我帶保溫瓶,突然問:「裡面是不是枸杞茶?」原來過量枸杞可能增加結石風險,他笑著遞給我一張印有「泌尿系保健食材紅綠燈」的衛教單,綠燈區的芭樂、檸檬水從此成了我的常備品。
醫療選擇是持續的對話,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好醫師不怕你問第二意見,我的醫師甚至主動整理病歷摘要讓我帶去其他醫院諮詢達文西手術。當你發現醫師願意在健保給付的十分鐘問診後,還多花時間解釋自費藥物差異;當護理師在你做侵入檢查時,會握著你的手說「不舒服要說喔」——這些細微處藏著真正的醫者仁心。台灣泌尿科醫療水平在世界前端,找到那位願意與你並肩作戰的專業夥伴,才是守護泌尿道健康的關鍵處方。
看完馬上預約了攝護腺檢查!但想請問如果預算有限,該優先做PSA抽血還是直接做超音波?
醫師提到夜尿三次就要注意,我長期都這樣以為是老化正常,文章點醒我該正視了
文末的食材紅綠燈太實用!但綠燈區的檸檬水是指純檸檬汁加水嗎?需要加糖嗎?
深有同感!之前遇過醫師只顧看電腦不抬頭,現在這位會畫圖解釋,差太多了
能否多談談女性應力性尿失禁的醫師選擇要點?媽媽抗拒就醫說漏尿是自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