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香港的街頭,濕熱的空氣黏在皮膚上,總讓人想起小時候阿嬤牽著我的手,拐進巷弄裡那間老舊的涼茶鋪。老闆娘會從大銅壺裡倒出一碗深褐色的飲品,遞過來時飄散著草藥的苦香,她總笑說:「飲咗啦,清熱解毒,好過食藥。」那種苦中帶甘的滋味,不只解了暑氣,更成了我記憶中的香港印記。涼茶不是普通的飲料,它是這座城市流動的養生智慧,一代傳一代,把中醫的草藥哲學熬進日常。
說起涼茶,很多人以為只是廣東一帶的習慣,其實它的根扎得更深。早在清朝年間,嶺南濕熱的氣候讓百姓容易上火生病,草藥師傅就開始調配各種方子,用夏枯草、金銀花、菊花等天然材料熬煮。這些方子不只治病,更預防疾病,慢慢演變成今天的涼茶文化。香港開埠後,涼茶鋪成了街坊的聚集點,尤其銅鑼灣、旺角這些老區,隨便一轉角都能撞見掛著「廿四味」「五花茶」招牌的小店。它們不只賣飲品,更像社區的保健站,老闆常免費幫人把脈,根據體質推薦茶方。這種人情味,是冷冰冰的連鎖店永遠學不來的。
推薦幾家我常去的涼茶鋪吧。先說灣仔的「恭和堂」,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走進去就像時光倒流。木製櫃檯、斑駁的瓷碗,空氣裡瀰漫著濃郁的草藥香。我最愛他們的「龜苓膏」,不是那種超市賣的甜膩版本,而是真材實料用龜板熬製,口感Q彈帶點微苦,淋上蜂蜜後,苦甜交織,夏天吃一碗,整個人從內到外都涼爽起來。老闆陳伯七十多歲了,總愛嘮叨:「後生仔,少飲凍嘢啦,龜苓膏補腎又降火,好過你飲汽水!」每次去,他還會多送一小杯「五花茶」,用五種花材調和,清香解膩,喝完喉嚨舒暢得像是被微風拂過。
另一家藏在深水埗的「春回堂」,店面不大,但總排著長龍。他們的「廿四味」是招牌,用二十四種草藥熬成,味道苦澀澀的,初嚐的人可能皺眉,但習慣後會迷上那種回甘的餘韻。我記得有次熬夜工作,喉嚨痛得像刀割,跑去喝了一碗,第二天症狀就緩解大半。老闆娘阿英說,這方子是她爺爺傳下來的,針對香港人熬夜、吃煎炸食物的體質特調。她還會根據客人狀態加減藥材,比如濕氣重就多放土茯苓,這種個人化的服務,連中醫師都讚嘆。價格也親民,一碗才二十港幣左右,比買瓶裝飲料划算多了。
涼茶的養生哲學,其實是種生活態度。現代人愛喝手搖飲,滿滿的糖分和添加物,短暫爽快卻傷身。涼茶相反,它教你慢下來,細品苦味背後的療癒。像「夏枯草茶」,簡單幾味草藥,能清肝明目,適合長時間盯電腦的上班族;「火麻仁茶」則潤腸通便,對抗都市人的便秘困擾。這些不是玄學,中醫理論講究「藥食同源」,涼茶把草藥融入飲食,預防勝於治療。我自己每週至少喝兩次,身體少了燥熱感,連睡眠都變好。下次路過涼茶鋪,別匆匆走過,試著停下來喝一碗,讓苦味洗滌身心,你會發現這不只是飲品,更是香港人傳承的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