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上清風街,是個微雨的午後。那時剛結束台北的忙碌工作,只想找個地方喘口氣,卻意外被這條隱藏在巷弄間的老街吸引。它不像觀光區那樣喧鬧,反而像個沉默的長者,靜靜訴說著時光的故事。街道不寬,兩旁是斑駁的紅磚牆和木造屋簷,有些房子還保留著日治時期的雕花窗櫺,風一吹過,簷角的風鈴就叮噹作響,彷彿在低語過往。
漫步清風街,最迷人的是那股不疾不徐的節奏。我習慣從街頭的百年榕樹下出發,沿著石板路慢慢走。這裡沒有車水馬龍,只有偶爾騎單車經過的鄰居,或蹲在門檻上曬太陽的貓。轉角處總有驚喜——一家賣古早味糕餅的小舖,老闆娘是第三代傳人,她說麵粉是用石磨慢慢碾的,做出來的綠豆糕帶點粗礪感,卻格外真實。午後陽光斜斜灑落時,整條街染上金黃,我常找張長椅坐下,看孩子們追著紙飛機奔跑,那一刻,時間好像停滯了。
說到美食,清風街藏著不少在地人的秘密。我最難忘的是「阿嬤灶腳」的滷肉飯,那可不是普通的街邊小吃。老闆阿雄伯從十六歲開始掌勺,他說秘訣在於豬油——得選黑毛豬的板油,慢火熬上八小時,直到化成一汪琥珀色的脂香。米飯用的是濁水溪的糙米,嚼起來帶點彈性,淋上滷汁後,肉燥肥而不膩,入口即化。記得有次冬夜,我縮在店裡的小板凳上,一碗熱騰騰的滷肉飯下肚,渾身暖透,阿雄伯笑著遞來一碟醃蘿蔔:「這是我老母傳的方子,解膩用的。」那滋味,至今想起還會嘴角上揚。
另一處寶藏是街尾的「清風茶寮」,外觀不起眼,推門卻別有洞天。老闆娘阿慧姐泡茶三十年,她不用茶包,只取梨山的手採烏龍。茶湯初聞淡雅,入口後卻在喉頭綻開花香,像山嵐拂過舌尖。我愛點一壺茶,配她自製的梅子糕,酸中帶甜,阿慧姐總說:「茶要慢慢喝,人生也是。」這裡常聚集文人雅士,牆上掛著泛黃的詩稿,有次聽一位老先生聊起戰後清風街的變遷,才知這些老屋曾躲過空襲,如今成了時光的見證。
若你來清風街,別趕行程。找個閒散的午後,讓腳步隨心所欲,或許在舊書攤翻到一本絕版小說,或在轉角撞見賣糖葫蘆的老伯。他總說:「山楂是自家種的,糖熬到起絲才脆。」咬一口,酸甜迸發,童年回憶全湧上來。這裡的美食不只填胃,更療癒人心。離開時,帶包阿慧姐的茶葉吧,它會讓你在喧囂城市裡,隨時找回那陣清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