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窗戶蒙著一層白霧,鍋裡咕嘟聲像是冬日裡最暖的絮語。記憶中第一次嚐到清湯腩,是在港島一間狹窄的舖頭,那碗清澈見底卻滋味深邃的湯,幾塊燉得軟爛又不失嚼勁的牛腩,瞬間擊中了味蕾。後來自己摸索,才明白這看似簡單的一碗,藏著家常也能掌握的溫柔功夫。
別被「清湯」二字騙了,以為寡淡。真正的精華,在於將牛腩本身的鮮甜,透過時間與火候,絲絲入扣地釋放進湯裡。首要關鍵是選肉。走遍街市,專注於牛坑腩——肋骨間那層帶筋膜與薄脂肪的部位。好的牛坑腩,肉紋分明,筋膜如網,脂肪雪白均勻分布。攤主老陳總說:「阿妹,腩要摸,有彈性、微黏手的,才是新鮮貨。」避開純瘦的死硬部位,那些看似誘人的脂肪層,正是燉煮後賦予湯頭豐潤與肉質軟嫩的魔法師。
回家處理,從不急著下鍋。牛腩切大塊,冷水浸沒,靜置半小時,看著血水絲絲滲出,腥臊也隨之帶走。這一步,急不得。接著冷水下鍋,加幾片老薑、一段蔥白,一點米酒。慢火,看著水面從平靜到微滾,灰褐色的浮沫逐漸聚集、膨脹、被撇除。耐心撈淨這些雜質,是湯色清亮的根基。撈起的牛腩,用溫水溫柔沖淨表面附著的沫渣,絕不用冷水驚了肉質。
燉煮的鍋,我偏愛厚重的琺瑯鑄鐵鍋,保溫性極佳。重新注入足量清水,大火燒開,才放入潔淨的牛腩塊。此時,投入幾顆拍鬆的白胡椒粒、兩三片薑、一整根打結的蔥——香料僅此而已,過多反而搶了主角風頭。關鍵在於「火候馴服法」:沸騰後立刻轉最小火,鍋蓋微開一線縫,讓蒸氣能溫柔逸散。湯麵只維持著極細微、幾乎看不見的波動,似滾非滾。這狀態下,熱力均勻滲透,牛腩的膠質被耐心溶解,肉纖維鬆開卻不散爛,湯頭清澈不混濁。
時間是沉默的夥伴。至少兩個半小時的守候,香氣開始在廚房裡纏綿。這時,白蘿蔔才登場。去皮,切大滾刀塊。為何後放?蘿蔔易熟,久煮易化,失了形狀也帶出澀味。蘿蔔塊入鍋,繼續那溫柔的小火慢燉,約莫再四十分鐘。用筷子輕戳蘿蔔邊緣,能輕易刺入又保持形狀,便是完美。此時的牛腩,用筷子夾起,會微微顫動,筋膜透亮,入口是驚人的軟糯與彈牙交織。
調味,在熄火前最後五分鐘。鹽,只需鹽,點睛之筆。一點點加入,邊試邊調,直到湯的鮮甜被輕輕托起,鹹味隱於無形,只餘滿口醇香。過早加鹽,肉質易緊縮。關火,讓整鍋精華在餘溫中交融、沉澱。
上桌。碗底先放幾塊吸飽湯汁、晶瑩剔透的白蘿蔔,擺上誘人的牛腩,澆上那清澈如琥珀、透著淡金光的熱湯。撒上極細的蔥花或一小撮芹菜末。先喝一口湯,清鮮直抵喉頭,暖意蔓延四肢。牛腩蘸點自家調的辣椒豉油,脂香、肉香、微辣鹹鮮在口中綻放。蘿蔔清甜無渣,是絕妙的點綴。
家常做清湯腩,秘訣無他:選對部位,耐心走水去腥,用時間以溫柔火候慢燉,克制調味。它不追求濃墨重彩,而是將平凡食材的本真之味,透過時間的淬鍊,昇華成一碗直抵人心的溫暖。當窗外寒風呼嘯,捧著這樣一碗湯,聽著家人滿足的喟嘆,便是生活最踏實的滋味。你問為何湯能如此清?秘訣在於從頭到尾的「溫柔」——火要柔,撇沫要勤,讓雜質無處藏身。
請問如果家裡沒有鑄鐵鍋,用普通湯鍋燉煮的話,時間和火候需要怎麼調整呢?怕湯會燒乾。
完全照著步驟做了一次,蘿蔔入味得不得了!老公說比外面賣的還好吃,湯頭真的好清甜,謝謝分享!
想問牛腩燉好後,放隔夜再加熱吃是不是更入味?每次燉一鍋當天吃不完。
看到強調「只放鹽」有點驚訝,真的不用加一點點冰糖或月桂葉提味嗎?之前看其他食譜都有加。
這篇寫得真好!特別喜歡「火候馴服法」那段描述,完全能想像那鍋湯安靜咕嘟的樣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廚房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