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颱風吹破我書房的窗,雨水泡壞了收藏多年的絕版書。站在狼藉中撥通保險公司電話時,才真正懂了「保障」二字的分量。作為在港島生活二十年的金融從業者,這些年看過太多家庭因保單條款模糊而錯失理賠時機。今天想和你聊聊滙豐保險——不是冷冰冰的產品列表,而是當你需要時,哪張保單真能撐住傾斜的世界。
滙豐的保險櫃台總透著股老錢氣息,但別被那盞水晶吊燈晃了眼。他們最扎實的優勢在「無縫銜接」:當你的港元儲蓄帳戶突然要付海外醫療帳單,那份支援多幣種的「尊尚醫療計劃」能讓你在新加坡醫院直接刷卡免找數。我同事阿玲的乳腺癌治療就是這麼撐過來的,她握著那張藍色保單說:「原來救命錢真的可以沒有匯率損耗。」
翻開他們產品冊子會發現三個核心戰場。醫療險像瑞士軍刀,但「寰宇醫療」和「智安心」根本是兩套兵器:前者涵蓋美國梅奧診所天價手術費,後者卻在家庭醫生門診賠付上更寬鬆。去年幫母親比價時發現,同樣60歲投保,寰宇的癌症靶向藥年賠額高出120萬港元,但月繳保費也多了艘遊艇的泊位費。
危疾險才是暗藏玄機的重頭戲。滙豐「摯保您」系列把早期甲狀腺癌從賠付列表裡悄悄刪除時,多少白領女性深夜致電理財經理咆哮。但他們新推的「多重守護保」用分階段賠付扳回一城——我親見客戶王太拿早期胃癌理賠金做質子治療,三年後復發竟又獲第二筆。這設計比某些公司「一次買斷」的條款更有人味。
至於儲蓄險?別被宣傳單上6%預期回報閃花眼。仔細看小字:「非保證紅利」佔比最高達七成。前年美元加息周期裡,我客戶陳生的「豐譽傳承」保單實際分紅只有演示數字的四成。但若你本就打算用美元配置資產,他們允許保單貨幣中途轉換的靈活性,倒省下2%的匯兌手續費。
真正讓我寫這篇文的觸動,是上月在銅鑼灣分行目睹的場景:一位菲傭姐姐用帶口音的粵語堅持要買「摯安心」住院險。理財經理三次推薦更高端產品未果後,突然切換塔加洛語說:「您選得對,這份保單的膳食津貼夠您在瑪麗醫院天天買燉湯。」選保險從來不是買奢侈品,而是找把剛好能打開你人生枷鎖的鑰匙。
當你下次走過皇后大道中那幢獅子大樓,記得帶上這三把量尺:比免賠額時想想你家附近醫院的收費單,算危疾保額時參考養和醫院的押金數,看儲蓄計劃就假設分紅只有演示數字的三成。保險的精髓不在防範萬一,而在當萬一降臨時,你能握著保單對醫生說:「用最好的方案,錢不是問題。」
看完背脊發涼早前貪平買咗滙豐基本醫療plan,原來門診手術有每日$2000上限?聽朝即刻約agent加rider
博主點睇「多重守護保」vs 保誠「危疾加護保」?後者早期癌症賠35%但保費平兩成,掙扎中
講中我痛處!舊年畀滙豐份儲蓄plan份non-guaranteed cash value呃咗,而家退保要蝕三成本金
請問外幣保單轉貨幣係咪每次收費?定係成個保單轉晒美金供款?驚匯率食晒d回報
文末個菲傭例子好真實,但想問如果已經有公司醫保,仲需要自己買危疾嗎?定係加醫療墊底費更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