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坐火車從台北南下高雄,車廂搖搖晃晃,窗外稻田飛掠而過,肚子咕嚕叫時,鄰座阿伯遞來一個熱騰騰的便當盒。掀開蓋子,那股滷排骨的香氣撲鼻而來——這就是台灣鐵路便當的魅力,不只填飽肚子,更裝滿旅途的回憶。
台灣火車便當的歷史,得從日治時期說起。那時鐵路剛開通,便當是給長途旅客的貼心服務,演變至今,成了在地文化的縮影。每一盒便當背後,藏著地方食材的驕傲,像是花蓮的米、台東的野菜,還有老師傅們凌晨三點就開始備料的堅持。吃一口,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段鐵道故事的入口。
說到經典必買,台鐵的「古早味排骨便當」絕對是首選。排骨得先醃上兩天,再慢火滷透,肉質軟嫩帶點嚼勁,配上酸菜和半顆滷蛋,簡單卻扎實。我常笑說,這是鐵道版的媽媽味道,尤其從台北車站買一盒,搭上自強號南下,邊吃邊看海線風景,煩惱都隨蒸汽飄散了。
另一款不能錯過的是「福隆月台便當」。早年東北角漁村物資少,便當用當地醃蘿蔔和香腸入菜,米飯吸飽木盒蒸氣,吃起來格外Q彈。每次經過福隆站,我都會下車排隊,只為那份懷舊感——小時候跟家人旅行,總搶著分食盒裡的滷豆腐,現在嚐一口,彷彿回到童年夏日。
如果你是海鮮愛好者,「池上飯包」的海陸雙拼便當值得一試。池上米舉世聞名,米粒晶瑩飽滿,搭上現炸旗魚塊和滷豬腳,鹹香交織。記得有次環島,在池上站買了便當,坐在月台長椅慢慢吃,當地阿嬤還熱心分享秘訣:「要配柴魚湯才對味!」那份人情味,比便當本身更難忘。
當然,鐵路便當不只這些。像「七堵站」的雞腿便當,用中藥滷汁慢燉,肉汁鎖得剛剛好;「台南站」的虱目魚肚便當,鮮甜不腥,淋上蒜蓉醬油更是一絕。這些在地風味,不是觀光噱頭,而是台灣人日常的鐵道情懷。下回搭火車,別急著滑手機,買盒便當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旅途的節奏都慢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