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剛停,空氣裡還黏著水氣,廚房窗戶推開一條縫,油鍋的嗶啵聲混著巷口麵包車的喇叭聲。冷凍庫深處那包腰內肉在等我——不是高級餐廳裡精修過的那種,是傳統市場豬肉攤老闆隨手切下的邊角,油脂紋路歪歪斜斜,卻最適合在油鍋裡華麗變身。
很多人以為炸豬扒非得裹上日式麵包粉,其實台灣早期家庭做法更靈活。我阿嬤的鐵盒裡永遠收著餅乾鐵罐,吃剩的蘇打餅乾壓碎,摻點地瓜粉就是天然麵衣。豬肉不必拘泥里肌,後腿肉逆紋切厚片,用刀背縱橫交錯地剁,破壞筋絡的節奏像在彈三味線。重點是醃料裡的「呼吸感」:醬油別淹沒肉片,米酒要沿著碗邊滑下去,最後捏碎半顆蘋果泥,果酸能讓肉質鬆軟得不可思議。
麵衣的生死鬥在油溫。倒半鍋沙拉油,丟進剝開的蒜頭慢慢熬,等蒜瓣浮起金黃蕾絲邊,油就養好了。豬扒裹粉像幫嬰兒包尿布,麵粉→蛋液→麵包粉三層要輕拍而非按壓,殘留的指痕會讓炸衣剝離。測試油溫不必用溫度計,撒些麵包粉進去,若是細密珍珠泡而非劇烈翻滾,就是最佳狀態。下鍋那瞬間的嘶——聲像嘆息,千萬別急著翻動,數到二十再看邊緣泛起蕾絲金邊。
最魔幻時刻在起鍋後的「醒肉」。網架上每塊豬扒間隔要像捷運座位般保持距離,餘溫會讓肉汁重新滲透纖維。此時偷切開絕對後悔,粉紅肉汁將如淚水般流失。我總在等待時炒高麗菜絲,刨絲刀垂直削過菜心,冰水泡過的脆度會發出咬碎玻璃的聲響,淋上檸檬汁混美乃滋,酸甜正好解膩。
上週鄰居陳太太來學,看她堅持用進口麵包粉卻炸出盔甲般硬殼。我默默挖出她家櫃子裡的營養口糧,餅乾裝進塑膠袋用紅酒瓶輾壓。粗細不一的碎粒裹出蓬鬆如雲的麵衣,咬下去那聲「喀滋」響徹廚房,她兒子喊著比便當店好吃十倍。料理的真理往往藏在剩食裡,所謂秘方,不過是敢把餅乾罐倒進油鍋的勇氣。
用蘋果醃肉真的有效!但半顆蘋果用不完怎麼辦?剩下的你們都拿去做什麼?
試了蘇打餅版本,結果炸衣吸油超嚴重是否餅乾種類有差?我用的是奶鹽口味
油鍋養蒜頭的秘訣太神!以前炸東西總有油耗味,今天滿廚房都是蒜香
求教逆紋切豬扒的影片教學,每次看文字描述都切錯方向肉變超柴
作者提到溫體豬邊角肉,但超市買的冷藏肉需要特別處理嗎?敲打時間是否要更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