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盯著恒生指數的跳動,手指不自覺敲著桌沿。書房角落堆著半人高的結算單,每張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教訓。記得去年三月中環茶餐廳裡,陳伯把牛熊證分布圖推到我面前時,油墨還沾著菠蘿包碎屑:「後生仔,睇透呢張死亡地圖,先唔會被大鱷當點心食掉。」
牛熊證街貨分佈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疊。上週三恒指24800點關口,牛證堆積量突然暴增四成,街邊報攤阿姐都問我「牛熊比例失衡會唔會爆邊」。這種全民皆兵的敏感度,恰恰是香港市場最弔詭的溫度計。當散戶在回收價下方瘋狂堆積牛證,就像暴雨前螞蟻忙著搬家,莊家磨刀霍霍的殺戮氣息早已瀰漫。
真正要命的陷阱藏在「安全距離」裡。多數人以為距現價500點的牛證很安全,殊不知去年恆指單日曾閃跌900點。我親眼見證過某中資券商交易室,凌晨用演算法鎖定散戶重倉區,早盤直接跳空擊穿三層牛證街貨密集帶。那些掛在24500的牛證,收市時連紙屑都不如。
看懂資金流動比死盯點數更重要。四月某日恒指橫盤,瑞信牛證卻異常增倉兩萬張。隔天北水突然轉向,內房股集體暴動帶動指數飆升,那些埋伏在價外10%的熊證瞬間蒸發。這種暗度陳倉的戲碼,每月都在輪迴上演。
老手都在玩「違反直覺」的遊戲。當牛熊比例突破7:3的極值,我反而開始留意遠期熊證。就像颱風登陸前海面異常平靜,市場極度狂熱時,莊家最愛反向屠殺多頭。五月那波千點急殺,早在前週的認沽輪隱波率倒掛就已洩露天機。
最諷刺的是牛熊證本質是「與時間賽跑的賭局」。某投行朋友透露,市面七成牛熊證活不過五天。與其預測方向,不如計算時間值衰減速度。上次我買某科技股牛證,正股三天漲3%理應獲利,結果時間值吞噬所有漲幅,最終平手離場。
此刻看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街貨分佈,突然想起金管局某前輩的忠告:「當茶餐廳阿叔都話識睇牛熊圖,就該去廟街找盲公陳卜卦了。」市場從來不缺聰明人,缺的是看清自己貪婪倒影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