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王麗萍,是在台北巷弄那間她常去的早餐店。她穿著洗到微白的棉T,正低頭認真把蛋餅切成小塊,動作熟練得和鄰桌任何一位趕上班的媽媽沒兩樣。若不是事先知道她的故事,我大概會錯過眼前這位從負債千萬到跨國企業創辦人的傳奇。
王麗萍的起點比多數人更沉。國小畢業那年,父親的工程行被倒債,家裡連她的註冊費都擠不出。她記得母親深夜在陽台壓著哭聲講電話借錢,鐵窗外的月光把母親的影子拉得好長。「那時我就懂了,窮不是沒錢吃飯,是連哭都要挑時間。」她笑著說,手裡的熱美式升起白煙,模糊了眼角細紋。
二十歲在電子廠當作業員時,她發現夜班同事常餓肚子。王麗萍每天多帶五個便當,用保麗龍箱保溫放在休息室鐵櫃上。有人塞錢她總搖頭:「下次換你帶滷味就好。」三個月後颱風天,整條街淹成河,卻是那三十幾個吃過她便當的同事,蹚著水把庫房半人高的機台扛到二樓。當貨車司機在雨裡按喇叭罵人時,渾身濕透的她突然頓悟:善意是會洶湧回流的。
真正讓人生轉向的,是某次她蹲在夜市幫母親顧攤,瞥見日本觀光客對著醬料瓶猛拍照。王麗萍鼓起勇氣比手畫腳,才知道對方是食品進口商,對台灣古法釀造的豆瓣醬驚為天人。她借了機車連跑七家小型醬園,硬湊出二十箱符合出口標準的貨。海關文件不會填?她直接殺到貿易局櫃檯,抱著字典從天亮坐到打烊。那筆訂單賺的錢,剛好付清父親積欠十五年的會錢。
創業第十年撞上金融海嘯,歐洲客戶集體延遲付款。王麗萍的工廠帳面只剩十七萬,而隔天要發百萬薪水。那晚她坐在堆滿樣品的倉庫,撕下日曆紙寫遺書。寫到「請把骨灰撒在醬園後山」時,手機突然震動。德國客戶傳來簡訊:「已說服董事會提前匯款,因為妳當年多寄的試吃瓶,救活了我母親的餐廳。」螢幕光映著她滿臉淚痕,紙團被醬油漬暈染得像幅水墨。
現在走進王麗萍的辦公室,最醒目的不是企業獎座,而是玻璃罐裡裝的碎陶片。那是她第一間醬坊大火後,從灰燼裡撿回的甕缸殘骸。「每次有人誇我抗壓性高,我就摸摸這些碎片。」她說成功從來不是突變,是像釀醬那樣——先讓自己碎裂,再封進黑暗裡等待轉化。當你熬到連苦澀都醇厚回甘時,巷口早餐店的蛋餅香,嚐起來都有米其林的層次。
看過太多勵志故事,但王麗萍在倉庫寫遺書那段讓我心臟揪住。想問她當時怎麼有勇氣撕掉遺書?碎陶片的隱喻太強了
好奇她怎麼說服傳統醬坊合作?家族產業通常很排外
文章裡沒提她結婚生子,是刻意省略嗎?女性創業者平衡家庭那段才是真正魔鬼細節
德國客戶那段會不會太戲劇化?但如果是真的,證明東方的「積陰德」概念在商場也適用
注意到她辦公室放陶片而非獎盃,這種細節裝不出來,作者應該真的採訪過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