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窩在家啃洋芋片,舌尖突然刺痛的瞬間,就知道不妙了——又生痱滋。這小東西不過米粒大,卻能讓人食不知味、講話漏風,連喝口水都像受刑。診間裡常聽病人抱怨:「明明沒咬到啊!怎麼又冒出來?」其實痱滋這磨人精,遠比你想的更狡猾。
許多人以為痱滋是火氣大,猛灌青草茶卻不見效。翻開醫學文獻才發現,復發性口瘡的成因像團毛線:壓力荷爾蒙飆高時,口腔黏膜修復力會暴跌;熬夜追劇那晚,免疫細胞也跟著罷工巡邏;更別提邊刷手機邊啃硬麵包,不小心劃破黏膜的瞬間,就是痱滋的破土時刻。有次熬夜趕工後連爆三顆痱滋,喝粥都痛到太陽穴抽跳,才真正體會什麼叫「禍從口入」。
與其等痱滋作亂才急救,不如築好三道防線。晨起刷牙時別只顧牙齒,用軟毛牙刷輕刮舌苔與頰內側,能搓掉半夜孳生的壞菌;辦公室抽屜常備小罐無酒精漱口水,午餐後含三十秒,比嚼口香糖更能維持酸鹼平衡。最關鍵是藏在飲食裡的隱形地雷——當你大啖麻辣鍋配冰啤酒,溫差與刺激物正聯手撕扯黏膜。改成飯前半碗優格打底,裡頭的益生菌會像水泥般修補脆弱處。
若痱滋已囂張登場,藥局裡五花八門的口內膏怎麼選?白色油膏狀的類固醇藥膏能鎮壓免疫風暴,但塗上後半小時別喝水,否則就像在傷口沖瀑布。透明凝膠款含麻醉劑,開會前緊急厚敷確實能撐兩小時,但過度使用反而延緩癒合。老祖母的鹽水漱口法並非迷信,當鹽分滲入潰瘍底層時,會刺激幹細胞加速分裂,只是濃度要精準——溫水裡撒半茶匙鹽,嘗起來像眼淚就對了。
有回在京都旅館,痱滋痛到懷疑人生時,翻出化妝包裡的護唇膏厚塗。意外發現凡士林基底的膏體能隔絕空氣刺激,比藥妝店買的含藥貼片更服貼。後來才知皮膚科醫師也認可這招「物理屏障法」,尤其適合對藥物過敏的人。另個秘方是冰鎮湯匙:金屬低溫能暫時凍結神經痛覺傳導,含五分鐘再塗蜂蜜,蜂膠的抗菌酶會趁虛而入。
當痱滋直徑超過0.5公分、邊緣翻起如火山口,或同一顆潰瘍糾纏超過兩週,別再迷信偏方。曾遇過病患誤把初期口腔癌當痱滋,拖到潰爛出血才就醫。牙醫師用特殊染劑噴灑口腔,正常黏膜呈淡藍,病變處卻如血滴子般艷紅——那是身體發出的最後通牒。
下次痱滋作怪時,不妨把它看作身體的烽火台。當你發現潰瘍總在加班週報前報到,或吃光整包核桃就爆發,那就是身體在敲警鐘。我的玻璃罐裡存著各色維他命:B群是黏膜的鋼筋,鋅是修復的焊槍,缺鐵時口腔會像旱地般龜裂。現在連吃洋芋片都改用門牙小心啃,畢竟沒人想為零嘴再經歷一次「舌尖上的酷刑」。
記得某夜痱滋痛得睡不著,爬起來對著浴室鏡子擠藥膏。昏黃燈光下,那抹白膏像落在咖啡漬上的奶泡,突然覺得這小傷口真像生活——總在最放鬆時刺你一下,逼人直視那些忽略的裂痕。但裂痕終會癒合,只要願意溫柔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