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泰安這個名字,在香港賽馬圈裡響噹噹,不只因為他拿過冠軍騎師頭銜,更因他那股不服輸的勁兒。記得第一次在沙田馬場看他策騎,那匹灰馬「幸運之星」衝刺時,他整個人貼在馬背上,像融為一體似的,最後以半個馬鼻之差險勝。那場賽後訪問,他沒談技術,反倒聊起馬的脾氣:「每匹馬都是獨特的夥伴,你得讀懂牠的呼吸節奏,牠緊張時,你得安撫;牠興奮時,你得順勢推一把。」這不是教科書上的理論,而是他從十幾年摔打中悟出的實戰哲學。
田泰安的職業生涯,從澳洲鄉間小馬場起步,沒啥顯赫背景。二十歲初頭,他隻身闖香港,那時賽馬會競爭激烈,本地騎師和外籍好手雲集。他靠的不是天賦,而是近乎自虐的訓練: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先跑五公里練體能,再進馬房刷馬、餵食,親手打理每匹搭檔。他說過:「騎師不只是騎手,是馬的心理醫生。」有次比賽前,他發現坐騎「雷霆王」焦躁不安,硬是推遲出賽十分鐘,蹲在欄邊輕聲安撫,結果那場爆冷奪冠。這種細膩,讓他在2016-2017賽季登頂香港冠軍騎師,贏得粉絲心服口服。
談致勝策略,田泰安從不迷信數據。他常說:「數據是死的,馬場是活的。」一場典型戰役中,他會預判對手動向——比如在彎道處故意放慢半拍,誘使領先者鬆懈,再突然加速突圍。這招在2017年女皇盃上演過,當時他騎「明月千里」從外檔殺入,避開內欄混戰,靠精準時機反超。但這背後是無數次失敗教訓:早年他太急進,有回在快活谷馬場因搶位過猛,連人帶馬摔傷,休養三個月。那次後,他學會「以退為進」,比賽中保留體力到最後直路才爆發。這種策略聽來簡單,實則考驗騎師的直覺與膽識,畢竟馬場瞬息萬變,一個判斷失誤就全盤皆輸。
職業生涯的高光伴隨著陰影。2018年,他在澳洲一場賽事中墜馬,頸椎重創,被迫退役。那時他才三十三歲,正值巔峰。復健期間,他沒沉溺於遺憾,反而轉型教練,將經驗傳給新人。有次講座上分享:「賽馬不是個人秀,是團隊藝術。」他強調與練馬師、馬主的信任關係——比如配合練馬師指令調整戰術,而非一味蠻干。這種態度讓他贏得尊重,即便離開賽場,他的影子仍在香港馬圈縈繞。如今回看,田泰安的傳奇不在獎盃數量,而是那份將風險化為藝術的堅持:每一次策騎,都是與命運的對話。
田泰安的策略強調心理戰,好奇他怎麼訓練自己讀懂馬的情緒?有具體方法嗎?
他從墜馬到轉型教練的過程好感人,想問他現在還參與香港賽馬事務嗎?
文中提到「以退為進」的戰術,在現代數據化賽馬中還適用嗎?會不會被科技取代?
田泰安對年輕騎師的建議是什麼?有沒有他帶過的學徒故事可以分享?
作為馬迷,最難忘他哪場比賽?我記得2017年打吡大賽那場逆轉,超熱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