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著細雨,我在街角咖啡館遇見了陳先生。他攪著冷掉的咖啡,苦笑著說:「你知道嗎?我曾經以為申請破產等於人生畫上句號。」他西裝筆挺,眼神卻透著劫後餘生的釋然。三年前,他親手簽下破產申請書時,手抖得幾乎握不住筆,如今卻能平靜地告訴我:「那是我財務重生的起點。」
多數人聽見「破產」兩字,腦中立刻浮現倉庫拍賣、查封公告的畫面。這種恐懼根深蒂固,讓許多深陷債務漩渦的人寧可拆東牆補西牆,直到被利息的流沙徹底吞噬。香港破產管理署數據顯示,2023年個人破產申請逾八千宗,其中近半數拖延到連最低還款額都無力支付時才行動。老實說,當債務利息滾成雪球的速度超過你奔跑的速度,破產保護反而是法律賦予你的安全氣囊。
真正理解破產機制的人,會看見它精密如瑞士鐘錶的設計邏輯。以香港《破產條例》為例,啟動程序後自動觸發「暫止令」,債權人的追討電話、律師函、甚至工資扣押令會瞬間凍結。我見過餐廳老闆阿玲在收到法庭文件那刻,蹲在冷庫裡痛哭——不是絕望,而是三年來第一次能完整呼吸。破產不是賴帳,而是透過法律程序將資產透明攤開,由受託人依序清償。那些「破產後一無所有」的傳言?法律其實保障基本生活所需,甚至保留強積金供款。
走進破產管理署那天,記得帶上三樣東西:完整的債務清單(精確到最後一元)、過去兩年收支紀錄、以及最重要的——重啟人生的決心。程序啟動後約六週,你會站上簡易法庭。別被「法庭」二字嚇著,那更像是解鎖程序:法官確認申請真實性後,頒布破產令正式啟動四年期(近年多數案例縮至三年)。這段期間受託人像嚴謹的財務教練,要求你定期申報收入變化,並按「可負擔金額」還款,其餘債務待期限屆滿自動解除。
最關鍵卻常被忽略的,是破產期的心理調適。當朋友聚會改約茶餐廳,當習慣的百貨公司變成街市,自尊心的落差比經濟限制更難熬。我總建議破產者建立「財務日記」,某位客戶在日記裡寫著:「今天走過珠寶店沒駐足,卻在菜攤用十元買到三把新鮮菜心,原來自由的氣味是青草香。」四年後她考取保險牌照,笑著給我看存摺末頁印著的「債務清零」印章。
當然,破產絕非輕率選項。它會在信貸紀錄停留五年,影響貸款利率;某些專業牌照可能暫停;海外工作簽證也可能受阻。但當你計算「債務總額÷月償還能力」的數字超過60,當催收壓力已讓家庭失和、健康惡化,與其被債務凌遲致死,不如接受這場法律層面的財務截肢手術。記住,破產保護的是「人」而非「債」,它的本質是讓誠實但不幸的債務人,有尊嚴地重獲呼吸權。
走出咖啡館時雨停了,陳先生指著對面商廈:「我的小型會計事務所在23樓。」他西裝內袋仍放著摺痕深刻的破產解除證明,像戰士的傷疤。債務危機最可怕的不是數字,而是它偷走你對未來的想像力。而破產這道法律程序,實則是幫你在廢墟中清出地基——至於重建怎樣的樓宇,鑰匙始終在你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