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皇仁舊生會中學,頂尖校友成功故事與教育傳承 ...

皇仁舊生會中學,頂尖校友成功故事與教育傳承

2025-7-31 17:50:21 评论(0)

穿過維多利亞公園,那棟紅磚建築靜靜矗立著。第一次踏入皇仁舊生會中學(QCOSA)校園,是陪著朋友參加校友講座。空氣裡有種特別的味道,混合著舊書的黴味、操場的草腥,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屬於時間的沉澱感。那天聽台上一位滿頭白髮的航太工程師講他如何參與設計某款衛星零件,台下學生眼睛發亮,我才驚覺,這所低調的學校,原來是這樣一座「造星」的熔爐。


皇仁書院的名聲響亮,而作為其緊密相連的舊生會中學,QCOSA 低調得多。這裡沒有金光閃閃的門面,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它的底氣,藏在歷屆學生帶走的東西裡,藏在那些走出校門後,在世界各個角落默默發光發熱的故事中。成功不是偶然,尤其在這裡。那種近乎嚴苛的學術要求,像無形的篩子,也像鍛鐵的錘。記得講座後和一位生物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校友聊天,他笑著回憶當年在實驗室待到深夜,只為弄懂一個基因序列原理,被校工鎖在樓裡是家常便飯。「QCOSA 教會我的第一課,是『鑽』。鑽進去,才出得來。」那種對知識近乎偏執的追索,是烙印。


成功的故事很多,但最打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登上富豪榜的名字。像陳醫生,七十年代校友,放棄大醫院的高薪,紮根新界偏遠鄉村當了三十多年「街坊醫生」。他診所牆上掛著泛黃的QCOSA校徽,他說母校最深的影響,是「仁心」二字。當年老師不只教解剖病理,更帶他們去痲瘋病院做義工,看盡人間疾苦。「頂尖,不只是學業頂尖,更是做人做事的擔當。」他的聽診器溫暖,言語樸實,卻比任何獎盃都閃亮。


還有九十年代的林學姐,如今是國際知名的人類學教授。她說在QCOSA最珍貴的,是圖書館裡那些被翻爛的英文原版哲學書,以及午休時和老師「吵」到面紅耳赤的辯論時光。「老師從不給標準答案,只會反問:『證據呢?邏輯呢?』」這種對獨立思考近乎「挑釁」的訓練,讓她日後在劍橋面對權威理論時,敢於質疑,敢於提出顛覆性的觀點。皇仁舊生會中學的教育,似乎總在默默灌輸一種信念:權威是用來挑戰的,框架是用來打破的,前提是,你得有紮實的底氣和清晰的頭腦。


所謂「傳承」,在QCOSA不是口號。它體現在校友們自發組織的「師友計劃」裡。週末的校園,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西裝革履的投行高管,捲起袖子在實驗室幫學弟妹調試機器人程式;滿頭銀絲的大律師,在課室裡模擬法庭辯論,被一群中學生「圍攻」得招架不住卻滿臉欣慰。沒有酬勞,純粹是「自己淋過雨,想為後輩撐把傘」的心意。這種接力,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遞,更像一種精神血脈的延續——對卓越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後輩毫無保留的托舉。


當然,老牌名校也有掙扎。時代變了,資訊爆炸,升學壓力前所未有。如何在堅持學術嚴謹的傳統與適應新世代學習模式之間找平衡?如何讓「頂尖」的定義更多元,容納不同才華的孩子?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課題。和現任校長聊起,他不諱言壓力:「我們守著金礦,但不能只挖舊礦脈。得探新礦,還得讓新一代礦工懂得老工具的精髓。」課程在悄悄革新,科創、藝術的空間在拓寬,但核心的學術砥礪與品格要求,那塊「皇仁舊生」的金字招牌所承載的期望,從未動搖。


離校時已近黃昏,走廊亮起燈。瞥見佈告欄貼著一張手繪海報,是學生科學比賽獲獎的消息,旁邊貼著一張泛黃的剪報,是六十年代某位校友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報導。新舊並置,毫無違和。那一刻突然懂了,這所學校的魔力,或許就在於它讓身處其中的人相信:卓越並非遙不可及,它是一代代人用汗水、智慧與一點點固執,在時間長河裡接力刻下的痕跡。走出那扇紅磚拱門,你帶走的不是光環,而是一把無形的尺——丈量知識的深度,也丈量生命的重量。


  • 陳醫生的故事讓我眼眶濕濕的所以頂尖教育最終還是回歸到「人」的價值,QCOSA 的低調反而更顯珍貴。
  • 好奇學校怎麼平衡傳統學術壓力跟現代全人發展?聽說他們DSE成績依然超強,但學生會不會被壓得喘不過氣?
  • 文中提到校友自發回校指導,這種「非官方」傳承比校方硬性安排更有溫度。不知道其他名校是否也有這種凝聚力?
  • 那個新舊並置的佈告欄畫面好有力量!歷史不是包袱,是讓後人站更高的基石。想看看現在的學生怎麼看待這些「老校友」的成就?
  • 作者提到「鑽進去才出得來」的態度,這在速食文化當道的現在特別難得。但這種精神要怎麼培養?單純靠嚴格要求就能做到嗎?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量子涟漪

    关注0

    粉丝0

    帖子723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