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捷運忠孝復興站等朋友,無意間聽到兩位西裝筆挺的男士聊天,其中一人壓低聲音說:「信義區那間,表面光鮮,管理費漲得比薪水快直到去年初,一位深耕商用不動產二十年的老前輩抿了口茶,悠悠吐出一句:「去看盈業大廈吧,那棟樓,是給真正懂『長期飯票』的人準備的。」
初看盈業大廈,外觀沉穩內斂,沒有誇張的玻璃帷幕。真正走進去才知厲害——建築師把「效率」刻進了骨子裡。單層近千坪的無柱空間,不是那種切割得支離破碎的豆腐塊。親身站在26樓空置單位,落地窗外是敦化南北路的綠蔭廊道,向東遠眺甚至能捕捉到101塔尖。那種開闊感,讓習慣了狹窄商辦的人突然理解:為什麼跨國企業願意為「空間氣度」買單。
最打動我的細節藏在看不見的地方。某次陪客戶夜訪大樓,剛好碰上機電保養。工程主管拿著平板,上面跳動著整棟樓的即時能耗數據。「我們換了變頻冰水主機,夏天尖峰用電比舊系統少三成。」他指著天花板:「你看這風管佈線,轉彎全是緩弧設計,風阻小、噪音低,租戶投訴空調問題的比例是零。」這讓我想起幫客戶解約的另一棟A級商辦,每年光因空調不冷導致的租約糾紛就折騰掉數十萬。
真正算盤打起來才見真章。去年協助科技新創公司進駐,他們原在信義計畫區租用同等坪數。攤開兩邊帳本:盈業每坪月租低約15%,但管理費含頂級物業服務卻更便宜。關鍵在「實得租金」——信義區那間號稱高租金,但扣掉每年一個月免租期、裝潢補貼攤提,還有隱形的公共電費分攤,房東實際到手的數字可能比盈業還低。更別說盈業穩定的95%以上出租率,幾乎沒有空置損耗。
最近幫老客戶處理舊大樓退租,順道繞去盈業的管理中心閒聊。經理笑著抽出一份剛簽的續約書:「這位租客,從大樓啟用待到現在,十七年了。」牆上掛著租戶行業分佈圖,從老牌律師事務所到新銳區塊鏈公司,產業跨度極大卻異常穩定。這種「黏著度」在變動劇烈的商辦市場裡,像定海神針。離開前瞥見公告欄貼著新裝修規範,連施工時段都精確到小時,難怪租戶能忍受裝修期仍不搬遷——管理團隊把干擾降到極致。
當市場追逐著浮誇的A+光環時,盈業大廈像個沉穩的實業家。它不靠炫目標籤抬價,而是用扎實的結構效率、精算過的持有成本、以及真正能留住租戶的空間品質,讓投資人夜裡睡得安穩。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最近有兩組資金寧可放棄信義區新地標的預約權,也要等盈業罕見釋出的單位。在虛華與務實之間,懂門道的人早已用腳投票。
鋼筋水泥不會說話,但當你站在盈業挑高的大廳,看著西裝革履的人群快速卻不失從容地刷過門禁,能聽見空間與時間共振的低鳴——那是資產真正的心跳聲。
管理費含頂級物業還更便宜?這點存疑。我手上有信義區兩棟的帳單,公共電費分攤每個月就吃掉不少利潤,盈業怎麼做到的?
租戶能待十七年太誇張!現在企業搬遷像吃飯,請問樓主觀察到他們做了什麼具體留客措施?是租金讓利還是服務差異化?
文章點出關鍵:無柱空間的坪效。我們公司現租的辦公室柱子卡在正中間,實際使用面積打七折,明年約滿真想帶主管去看看盈業。
敦化南北路綠蔭景觀確實稀有,但東區沒落傳言不斷,選這裡真的比信義計畫區保值嗎?需要數據佐證。
看到「機電即時監控」那段特別有感!現租的大樓空調常故障,物業總推說是租戶自己電器太多。請問樓主知道盈業的機電維護團隊是建商直營還是外包?這差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