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過台北橋下的五金行,老闆正對著滿頭汗的學徒比劃鐵窗切割位置。鋁窗框邊緣卡著半台舊冷氣,銹水沿著牆面淌成茶褐色的溪流。「這款窗型冷氣撐不過三個夏天啦,恁這款西曬房,裝分體式才妥當。」老師傅抹著油污的手在藍圖上畫了個圈:「冷氣孔開這裡,管線走防火巷,省電又靜音。」
分體式冷氣在台灣老宅翻新潮裡成了新寵,但許多人卡在選購迷宮。冷房能力不是越大越好,得抓坪數與空間特性的甜蜜點。頂樓鐵皮屋每坪需要550-650kcal/h冷房能力,西曬房得追加20%預算。去年幫永和公寓裝機時,屋主硬是選了噸位過大的機型,結果壓縮機頻繁啟停,除濕力反而不足,牆角黴菌蔓延得像幅抽象畫。
真正埋著電費黑洞的,往往是安裝時的魔鬼細節。銅管轉折多過兩個直角,冷媒流速受阻,壓縮機就得用多15%電力彌補。見過最離譜的案例是管線硬生生折成九十度,電費帳單比同坪數鄰居高四成。師傅用水平儀調整室外機的角度時,別光顧著抽菸,那五度傾斜角是讓冷凝水順流不逆滲的關鍵。
變頻機種的省電神話需要時間驗證。去年追蹤大安區十戶裝機案,發現只有配合「溫差設定法」的家庭才真省到錢。白天開27度搭配循環扇,入夜後調降1度,比全天恆溫25度省38%電。最精明的屋主在客廳多裝了溫濕度計,當濕度超過70%就切獨立除濕模式,壓縮機運轉時間直接砍半。
室外機的落腳處藏著學問。三重那戶人家把主機塞在陽台花架下,散熱孔距離牆面不到十公分,盛夏時主機過熱罷工,維修師傅掏出的溫度槍顯示機體溫度飆破60℃。後來移到防火巷側牆,用不鏽鋼架墊高三十公分,週圍留出五十公分呼吸空間,風扇運轉聲從轟鳴降成白噪音,電表轉速肉眼可見地變遲緩。
別小看那條包著銅管的保溫棉。在潮濕的基隆,劣質泡棉兩年就脆化成碎屑,銅管裸露結露,冷氣得提前十分鐘啟動才能達標溫度。現在師傅都用雙層EPDM橡膠保溫材,厚度選13mm以上,接口處拿鋁箔膠帶密實纏繞三圈。多花八百元材料費,換來的是壓縮機五年沒鬧過脾氣。
深夜站在裝好新機的陽台,看液晶螢幕跳出每小時耗電0.3度,比舊機少了顆滷蛋的錢。遠處防火巷傳來別家壓縮機的嗡鳴,像疲憊的喘息。冷氣終究是種妥協,在燠熱與電費間走鋼索。但至少這次,我們把平衡點往舒適那端挪了幾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