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燈管在凌晨兩點嗡嗡作響,超商買的涼麵擱在鍵盤旁早就糊了。螢幕右下角跳出第十封未讀郵件時,我突然想起上週部門聚餐,那個總能準時下班的工程師阿凱正飛去北海道滑雪。同樣職等、同間公司,為什麼有人被deadline追殺,有人卻能持續突破天花板?
在矽谷科技圈打滾十五年,見過太多「燃燒自己照亮報表」的悲劇。直到在舊金山Meetup遇到簡家良,他桌上那本被咖啡漬暈染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著我看不懂的符號。後來才知道,這位被Google用三倍薪挖角的技術總監,靠的從來不是爆肝——他發明的「三維成長框架」,讓團隊產出效率飆升四倍。
「多數人把職場當馬拉松跑道,」簡家良在紐約分享會上轉著雷射筆:「其實是立體攀岩場。」他隨手畫出三個相交的圓:能力槓桿軸、時間煉金軸、機會雷達軸。最震撼我的是某頁投影片,上頭列著他帶過的實習生名單——五年後有三分之一創立獨角獸企業,而這些人當年在公司廁所跟他學的第一課,竟是「如何正確拒絕會議」。
去年協助某新創團隊導入這套方法時,親眼見證奇蹟。原本每天開六小時會的產品經理,用「決策樹會議分類法」砍掉八成會議,省下的時間投入「暗房實驗」。三個月後他們在電梯裡展示給我看的AI原型,後來成了公司被併購的關鍵籌碼。這讓我悟到:頂尖人才的超車道,往往鋪設在別人視為停車格的瑣碎時間裡。
簡家良的晨間儀式更顛覆認知。當我們忙著回覆半夜的Slack訊息,他書房白板寫滿螢光色的「無效努力清單」。有次我瞥見其中一行:「通勤聽知識型podcast→自我感動陷阱」。後來他解釋:「多數學習是收集碎片,真正成長需要熔爐。」現在我書櫃最顯眼處貼著他送的金句膠帶:別用戰術性勤奮,掩蓋戰略性懶惰。
上個月台北暴雨夜,收到某科技大廠副總的求救信。他團隊裡明星工程師突然提離職,只因在年度計劃看到自己名字旁註記著「穩定可靠」。簡家良的診斷一針見血:「你們把登山繩當安全帶用。」隔天我們重新設計職涯地圖,在「可靠」旁邊加上「可變現創新點」欄位。兩週後工程師撤回升遷申請——因為他發現自己設計的模組將在明年CES亮相。
這套心法最毒辣處在於:它不承諾速成。簡家良在東京工作坊讓學員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三年升主管」的目標紙撕碎。取而代之的是每季更新的「能力損益表」,用財務報表邏輯追蹤隱形資產。有位學員苦笑:「原來我過去五年都在賠本出售時間。」當天深夜他傳來訊息,說終於推掉那個光鮮亮麗卻消耗靈魂的專案。
窗外天快亮了,咖啡杯底凝著褐色殘漬。我翻開簡家良親簽的《躍遷筆記本》,扉頁有行小字:「高效成長的悖論在於——當你停止追求高效,真正的躍遷才剛開始。」或許頂尖人才的黃金策略,從來不是更用力划槳,而是學會辨識洋流的方向。
「暗房實驗」具體要怎麼執行?我們團隊每天被會議塞滿根本抽不出兩小時
讀到撕碎升職計劃那段背脊發涼上週才為沒搶到副理職位失眠,原來在消耗隱形資產
嘗試導入能力損益表,但技術部門的「創新點」該怎麼量化?總不能叫工程師每天寫心得報告
簡老師書裡提到的「會議決策樹」有模板能參考嗎?今天又被拉進三個無關會議快崩潰
這篇完全寫中我的痛點!去年同時帶三個專案拿到最佳員工,今年卻發現技能完全沒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