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粉嶺有種特別的氣味,混著新界泥土的微腥和遠處山林的濕潤。我慣常避開人潮洶湧的商場,一頭鑽進聯和墟縱橫交錯的舊街。這裡的時間流速不同,七十年的風霜刻在老舖的鐵閘上,空氣裡飄著的,是金黃鴨蛋的鹹香、生曬臘腸的油潤,還有柴火大灶裡竄出的那縷勾魂鑊氣。這不是遊客指南上的熱點,是街坊用腳投票出來的生活滋味地圖。
轉角「祥記麵家」的鐵皮屋簷下,永遠坐著幾位慢食的阿伯。他們的凍奶茶杯外凝著水珠,配一碟看似平凡的雪菜肉絲炒米。別小看這碟炒米,鑊氣猛得像要起火,米粒根根分明,彈牙帶點焦脆邊,雪菜鹹鮮爽脆,肉絲嫩滑鑊香十足,最絕是那若有似無的豬油香,是老師傅用粗鐵鑊和烈火逼出來的古早魂魄。坐在褪色的綠膠椅上,聽著鄰桌用圍頭話閒話家常,手裡那碟熱騰騰的炒米,吃的是幾十年不變的踏實。
往前走幾步,空氣中的甜香突然濃郁起來。「和興隆」那小小玻璃櫃,是嗜甜者的寶藏。手掌大的花生糖,琥珀色的麥芽糖裹著飽滿的本地沙田花生,老師傅用厚刀「鏗鏗鏗」地切下,糖塊脆得驚人,一咬下去,濃郁的花生香混著焦糖的微苦瞬間炸開,麥芽糖的黏韌恰到好處,甜而不齁。這味道,是許多粉嶺人童年放學後攥著零錢衝向的目標。旁邊的雞仔餅,用南乳、冰肉和芝麻揉出鹹甜交織的複雜風味,配一盅濃普洱,就是老香港最地道的下午茶。
要感受聯和墟的脈搏,必定要在清晨踏入那棚架下的街市。這裡沒有冷氣,只有人聲、活禽的啼叫、魚販潑水的嘩啦聲,以及各種生猛食材混合的、帶著生命力的氣味。認準「陳記蛋行」那一簍簍堆成小山的本地鮮鴨蛋,蛋黃橙紅欲滴,是阿婆們蒸肉餅、搓月餅餡的祕密武器。「權記臘味」掛得滿滿當當,秋風起時,那油潤潤的臘鴨肶、泛著玫瑰紅的膶腸,在陽光下閃著誘人的光澤,買一截回家切薄片鋪在飯面,米飯都能多扒兩碗。別錯過角落阿婆用紅白藍膠袋裝著的「菜種」—— 本地農家自留的菜種子,用舊報紙包成小三角,買一包回家試種,吃的是真正的「在地風土」。
墟內深處藏著「新漢記」,門面舊得毫不顯眼,卻是識途老馬的「打冷」聖地。推開門,一缸缸潮州凍蟹、鹵水墨魚、大眼雞魚飯列陣。最銷魂是那一鍋慢火熬煮的胡椒豬肚湯,湯色奶白,辛辣的胡椒香氣直衝腦門,豬肚燉得軟糯不失彈性,湯水下肚,額角冒汗,通體舒泰。叫一碟蠔仔肉碎粥,粥底綿密如綢,蠔仔飽滿鮮甜,撒上炸蒜粒和芫荽,是深宵裡溫暖脾胃的絕唱。坐在簡樸的摺枱旁,聽著伙計用潮州話呼喝傳菜,吃的是濃得化不開的人情與鑊氣。
聯和墟的美,不在精緻裝潢,而在那份未被過度打擾的煙火氣。蹲在街邊幫襯流動小販買一串咖喱魚蛋,醬汁濃郁帶點辣勁;在五金舖隔壁的隱世茶檔,喝一杯用厚瓷杯盛載、茶濃奶滑的絲襪奶茶;看老師傅在老式餅店「合成」手寫「嫁女餅」的紅紙… 每一步都是時光的沉澱。這裡的「隱藏」,不是故作神祕,而是它早已融入街坊的日常呼吸裡,像呼吸一樣自然。下次來粉嶺,別只路過,鑽進聯和墟的脈絡,讓這些固執地守著火候與本味的老舖,餵養你的脾胃與記憶。
睇到祥記個炒米描述,個鼻好似即刻聞到陣豬油香!上個月去食過,個阿姐仲係咁「兇狠」但碟米粉真係無得輸,係聯和墟嘅精神食糧。
和興隆嘅花生糖係我阿媽嘅最愛,每次探親都要打包幾磅。不過想問下,文中無提佢哋嘅老婆餅,係咪收咗爐?定係我睇漏眼?
街市權記後面巷仔,朝早七點左右有個阿婆推車賣手工糯米糍,皮薄餡多(花生芝麻/紅豆),軟糯唔黏牙,絕對係隱藏版!樓主下次可以尋寶。
新漢記個胡椒豬肚湯,真係落足料!冬天飲一碗成個人暖晒。但想問樓主有冇試過佢哋嘅蠔餅?上次見隔離枱叫,炸得好靚,蠔仔多到瀉出嚟咁。
講起聯和墟,點可以漏咗「陳六記」嘅燒味?雖然舖仔細細,但叉燒用炭爐燒,邊位微焦帶蜜香,豉油雞又滑又入味,斬料加餸首選!樓主覺得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