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打在窗簷上,叮叮咚咚,讓人有點煩躁。我盯著電腦螢幕上那則「綠置居剩餘單位」的申請公告,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這種機會,說穿了就是政府給輪候公屋家庭開的一道後門,讓大家用比市價低的價錢買到房子。但這道門,擠得進去嗎?門檻高不高?裡頭的單位是不是別人挑剩的「籮底橙」?這些年陪朋友跑過幾次申請,看過他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再到最後搬進新居的狂喜,箇中滋味,實在複雜。
講資格,門檻確實降了。以前要排公屋排到「輪候冊」裡的前段班才有機會摸到綠置居的邊,現在寬鬆不少。只要你符合「公屋輪候冊」登記超過三年這個基本盤,就有資格入紙申請這些剩餘單位。當然,「白表」資格(即非公屋住戶但符合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的家庭)也適用。重點來了,這個「入息及資產限額」每年都會調整,今年放寬了上限,更多「打工仔」被納入安全網。記得去房屋署網站下載最新的申請須知,逐項核對清楚,別讓幾千塊超額的存款或一份微薄的年終獎金壞了大事。資產計算很細,包括你藏在床底的現金、股票戶口裡的波動數字,甚至人壽保險的現金價值。
申請表遞出去,只是漫長等待的開始。關鍵在於那份「揀樓優先次序」通知書。收到它,才算是拿到入場券。別以為收到信就萬事大吉,上頭那個「優先次序號碼」才是命門。號碼太靠後,心儀的單位早就被前面的人捷足先登,剩下那些樓層不靚、座向欠佳、或是面積特別小或特別大的「雞肋」,你接還是不接?這才是最考驗心臟的時刻。我見過朋友抽到八百多號,幾乎絕望,結果因為前面放棄的人多,硬是給他等到一個中層單位,開心得像中了六合彩。也見過抽到兩百多號的,因為固執地非要某個特定座向,錯過幾次機會,最後空手而回。
「睇樓日」絕對是重頭戲。別指望像看私樓示範單位那樣窗明几淨、燈光美氣氛佳。綠置居剩餘單位,很多是原買家「撻訂」或各種原因放棄的現樓,甚至是上一期沒賣完的貨尾。它們很「真實」——牆壁可能有補過的痕跡,地板或許有刮傷,窗外景觀直接呈現眼前(無論是好是壞)。帶把捲尺去量度實際尺寸,看清楚間隔有沒有難以改動的「死症」,檢查喉管、電力插座位置是否合理。尤其注意廁所有沒有滲水痕跡、窗框邊緣有沒有發霉,這些都是未來可能讓你頭痛的隱患。
決定要買,簽臨約、付定金、辦按揭,一環扣一環。綠置居最大的好處是能按揭成數高(高達九成五),還款期長(最長25年),壓力相對私樓小很多。但魔鬼在細節:銀行對這類資助房屋的估價有時趨向保守,特別是那些樓齡較高或位置稍遜的屋苑,可能出現「估價不足」的情況。意思是銀行認為這單位只值250萬,但你買入價是270萬,那差額20萬就得自掏腰包補上。簽約前務必找幾間銀行做初步估價,心裡有個底。另外,律師費、印花稅、裝修費(綠置居多數是清水房),加起來也是幾十萬的支出,預算要抓鬆一點。
裝修是另一個大坑。綠置居單位間隔有時比較「特別」,改動起來限制多,成本也高。別被設計公司的華麗3D圖沖昏頭腦,先搞清楚房屋署對結構改動的嚴格規定,哪些牆絕對不能碰,哪些地方可以微調。預算上,建議抓個單位購入價的15%-20%比較穩妥。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但水電、防水這些基礎工程千萬不能馬虎,否則後患無窮。找裝修師傅,口碑比報價便宜更重要。多問問同屋苑的住戶,誰的手工好、誰的售後服務可靠,這些真實評價最管用。
申請綠置居剩餘單位,像一場漫長的心理戰。它沒有私人樓盤的光鮮亮麗,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揀樓時更要面對現實的妥協。但它的核心價值很實在——讓預算有限的人,在瘋狂的樓市中,有一個相對穩妥的「上車」機會。關鍵是心態要擺正:這不是投資致富的跳板,而是一個安身立命的起點。降低一點對「完美」的執著,看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交通便利?是學區?還是單純要個空間?),計算好風險和負擔能力,才能在這場「剩餘」的遊戲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安樂窩。機會是留給準備好,而且願意接受「不完美」的人。最後提醒,所有重要步驟,白紙黑字問清楚房屋署職員或你的律師,口頭承諾,聽聽就好。
看完心都涼一截抽到八百幾號仲有機會?我今期抽到一千二百幾,係咪可以疊埋心水繼續租樓算了?裝修預算要成15-20%咁多?仲以為綠置居平啲可以鬆動啲
想問下「資產計算」包唔包阿媽轉名比我個戶口入面嘅錢?定係淨計自己名下?份form寫到好含糊,驚填錯。
文中提到銀行估價不足好真實!我表哥上年買長沙灣嗰期就係咁,臨尾要撲水補差價,搞到好狼狽。真係要預多幾手準備。
有冇人知今期剩低嘅單位多數係邊幾個屋苑?係咪真係全部都係低層或者向馬路?帶小朋友去睇樓好麻煩,想鎖定目標先。
講到裝修限制,想問如果拆唔到主力牆,咁想打通廁所同廚房旁邊個儲物室做開放式廚房得唔得?睇過單位個位好似唔係主力牆。
作者講得好中肯,無一味唱好。綠置居真係要放下身段,抱住「有瓦遮頭先」嘅心態。我當年就係咁,買咗個二樓望後巷,裝修得好啲,住落都幾舒服,最緊要係供得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