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來翠林邨已經三年多了,當初只是圖個交通方便,沒想到這裡成了我生活中最溫暖的角落。記得剛入住時,站在陽台望著那片翠綠山景,心裡還嘀咕著都市叢林的冷漠。但日子一久,才發現社區裡藏著無數驚喜,像巷口那家開了二十年的老麵攤,老闆總會多送一勺滷蛋給熟客,週末清晨的公園總有阿公阿嬤打太極,空氣裡飄著茶香和笑語。這種細膩的日常,不是觀光手冊能寫出來的,而是需要時間去浸泡、去感受。
翠林邨的設施算不上豪華,卻實用得像鄰居送來的一碗熱湯。邨內有兩家傳統市場,早市時攤販吆喝聲此起彼落,新鮮蔬果堆得滿滿的,價格比連鎖超市便宜三成;傍晚換成夜市小吃攤,蚵仔煎的香氣能勾著人走半條街。交通方面,公車站就在邨口,十分鐘一班車直達市中心,捷運站也不遠,但多數居民更愛走路,因為沿途綠樹成蔭,春天時木棉花開得像火燒雲。這些細節,讓趕上班的匆忙都多了份從容。
真正讓社區活起來的,是人與人的連結。去年中秋節,管委會辦了烤肉晚會,我原本只想露個臉就走,結果被隔壁陳太太拉去幫忙串肉,聽著她分享兒子留學的故事,不知不覺聊到深夜。現在我們幾個家庭固定每月聚餐,誰家煮了咖哩或包了粽子,一定會分送一盒。這種默契不是刻意營造的,而是日久生出的信任。就連丟垃圾時遇到樓上李伯,他總會提醒我回收分類的小技巧,彷彿整個邨就是個大家庭。
新住戶常問怎麼快速融入,我的經驗是:參與,但別急。翠林邨每季有義工活動,像公園清潔或長者送餐,參加一兩次就能認識熱心人;圖書館的讀書會則適合安靜性格的,上回我們討論《台北人》小說時,幾個退休老師聊起在地歷史,聽得我入迷。當然,也有挑戰,比如老舊水管偶爾漏水,或停車位難找,但管委會處理得挺快,大家習慣了互相體諒。住在這裡,我學會了慢下來品味生活,那些看似平凡的買菜、散步,累積成生命的厚度。
【評論】
請問市場的早市是幾點開始?想避開人潮,但又怕買不到新鮮魚貨。
我也住過類似社區,讀完文章勾起回憶!尤其描述鄰居互動那段,完全寫出台灣人情味。
建議下次寫寫社區的兒童遊樂設施,最近帶孩子搬來,想知道哪裡有安全空間。
文筆真好,把日常寫得活靈活現!好奇作者參與過哪些義工活動?能分享經驗嗎?
翠林邨的交通真的方便?我正考慮搬去,但擔心通勤時間,有公車路線圖能參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