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帮表弟整理保单,翻出他五年前买的医疗保险,住院每日津贴还停留在800块。他苦笑着问我:\这场景多熟悉,香港人谁没经历过保险断层的焦虑。2019年推行的自願醫保本该是解药,可当我打开政府比价网站,上百个计划名称在眼前跳探戈:标准、灵活、高端、附加那些保费数字像摩斯密码,保障条款堪比法律条文。那天下午茶凉透了,我盯着屏幕突然醒悟:选择困难不是因为信息太少,而是没人把保险翻译成人话。
真正看懂自願醫保是在陪母亲做白内障手术时。她坚持要住私家单人房,拿出刚续保的灵活计划。我翻到保单第37页才发现,\这五千块成了我的学费,后来才知道有些计划连ICU药物器材费都设单项上限——当你在生死边缘,谁会逐项核对账单是否超额?
拆解自願醫保得用显微镜。表面都是\他透露非标准体投保的秘诀:高血压患者别选要求体检的计划,找那些用问卷核保的;乙肝带菌者重点看肝脏相关条款,有些计划将肝炎并发症列为除外;最关键是\未知已有病症\的等待期差异,优质计划通常设定三年内逐步提升赔偿比例,劣质版直接永久除外。他笑说香港人最该保的是\医疗通胀险\,毕竟十年前割个痔疮三万,现在住院两天账单敢收八万。
最近帮退休教授整合保单,发现残酷现实:他买的传统医保住院每日赔1200,而养和普通房已涨到4500/天。转自願醫保时更心凉,七十岁保费是四十岁的五倍。这揭示医保的终极悖论:年轻时觉得浪费钱,等需要时已买不起。现在每看到年轻人抱怨保费贵,总想起表弟那张过时保单——省下的保费终会变成未来某天的自费账单,只是加了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