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廟街的霓虹燈閃爍著,空氣裡飄著一股炭火香氣,像在召喚著每個飢腸轆轆的靈魂。我穿過人潮,腳步不自覺停在興記煲仔飯的攤位前,那熟悉的景象——炭爐上堆疊的瓦煲,滋滋作響,老闆熟練地翻動鍋具,煙霧繚繞中,彷彿時間都慢了下來。這不是第一次來,但每次聞到那股焦香,心頭總會湧起一種莫名的溫暖,像是小時候外婆灶台上的味道,簡單卻深刻。
炭燒煲仔飯的魅力,在興記這裡被發揮到極致。他們堅持用傳統炭爐,火候控制得精準,瓦煲在高溫下慢慢烘烤,米飯底部漸漸結成金黃色的飯焦。那層焦脆,不是隨便就能複製的,得靠師傅多年經驗,適時翻動和收火。我點了一份臘味煲仔飯,臘腸和臘肉的油脂在熱氣中融化,滲透到米粒間,香氣撲鼻而來。咬一口飯焦,咔嚓一聲,外脆內軟,配上微鹹帶甜的臘味,層次豐富得讓人停不下筷子。這不只是食物,更像是一場味覺的儀式,每一口都藏著香港街頭文化的縮影——務實、濃烈,卻又帶著人情味。
興記在廟街扎根幾十年,從一個小攤變成地標,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老闆阿興總說,炭燒是靈魂,現代電爐快是快,但少了那份煙燻的深度。他選的臘味來自老字號,風乾得恰到好處,不油不膩,入口即化。我邊吃邊觀察,攤位前總排著長龍,遊客和在地人交錯,有人匆匆打包帶走,有人像我一樣,找個角落細細品嚐。這碗煲仔飯,不只填飽肚子,更連結了記憶——記得第一次來時,是和朋友夜遊廟街,那時我們聊著生活瑣事,飯焦的香氣成了背景,如今回想,竟有種時光膠囊的感覺。
推薦給想體驗地道風味的人,別只點招牌,試試加點滑雞或北菇,風味更立體。但記得,最好避開尖峰時段,才能靜心感受那份炭火慢燉的藝術。吃罷,走在廟街的夜色裡,舌尖還殘留著焦香,心裡卻滿是踏實。這或許就是街頭小吃的魔力,簡單一煲,卻能承載一座城市的呼吸。
|